
文字
2020/01/09我在伊朗长大
高蔚雪
这几天单读都在谈论伊朗。先是历史,前天分享了李零的《波斯笔记》,其中提到了历史上著名的“希波战争”。西方时常会把这场以弱胜强的战争描绘为“民主对专制”的胜利,并认为今日的自己就是希腊继承者。而作者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的西方帝国才更像当时的波斯帝国,并引奥姆斯特徳之言,表达了对美国今日局面的担忧和批评。 再是诗歌,昨天分享了伊朗导演阿巴斯的诗《一只狼在放哨》。从阿巴斯身上能看到伊朗强大的诗歌传统,伊朗人们珍视这军事、经济之外的价值。所以当我们谈及伊朗现在的状况,不应该只用“落后就要挨打”这类陈词滥调,它享有比硬实力更强的生命力。我们忧虑伊朗这一国家的命运,更忧虑它所承袭的文明将面临的冲击,无法想象这样的诗歌传统和对诗歌的热爱不复存在的后果。 今天,我们通过电影了解伊朗。《我在伊朗长大》这部动画长片再现了伊朗经历的政治变革和国际冲突对一名女性成长的影响。我们都身处于某一种特定的文化和制度当中,并且被其深深影响着。除此之外,单读还整理了一份影单,试图拼凑出对伊朗更独立、全面的认识。
伊朗的政治历程如何形塑一个伊朗女孩?
——《我在伊朗长大》观影记
文/高蔚雪
荒谬的虚构本质宰制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设法活在开阔的空间,活在我们自己的保护壳和屋外妖魔世界之间的漏洞中。这两个世界何者较真实,我们又究竟属于何者?我们再也不知道答案。或许要找出真相,只有努力发挥想象力,清晰道出这两个世界的模样,并在这过程中,赋予我们的梦想和身份一个具体的形式。
——阿扎尔·纳菲西
《我在伊朗长大》改编自伊朗女插画家玛嘉·沙塔碧(Marjane Satrapi)的同名漫画,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折射出上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伊朗的社会变迁。
德黑兰:幼年时期的政治启蒙
1978 年,伊朗各阶层人士不满礼萨·巴列维(Reza Pahlavi)政府的专制独裁以及与实际相脱离的现代化建设计划,再加上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人们发起了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同年 8 月至 12 月,罢工以及示威游行使得国家瘫痪。1979 年,国王被迫流亡海外。然而,街上浩浩荡荡的声势和摇摇欲坠的政权对于十岁的玛嘉来说过于遥远而陌生,她亦不能够全然理解父母那高涨的革命热情。
但当她意外得知自己的爷爷是恺加王朝的王子,并曾经因为加入了共产党而被投入监狱时,玛嘉天性中的正义感被点燃了。她头绑绷带,在房间里一遍又一遍高声喊着游行口号。因为承袭的血脉,玛嘉生发了一种独特的使命感,这也是她第一次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享有选择的自由和行动的权利。
旧政府倒台之后,全国都很兴奋,仿佛每个人都成了革命者。就连邻居脸上的红痣,都变成了为革命所受的伤。政治会议越开越多,昨天的敌人变成了今日的国家英雄。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玛嘉迎来了她生命中第二个至为关键的人物:艾诺叔叔。艾诺叔叔是父亲的兄弟,曾是旧政权的强烈反对者。他年轻时被迫流亡至苏联,后在归国途中被捕入狱。现在,数年的牢狱生活随着旧政权的推翻而宣告终结。艾诺叔叔使得玛嘉对革命者的想象变得可观可触。从艾诺叔叔的叙述中,她意识到,政治立场和所处地域并不能改变一个人对家的牵挂。艾诺叔叔当年为了回到伊朗,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伪造证件。“永远别忘了你是谁,你的家乡在哪里。”
然而,如同人类历史中无数次革命那样,伊朗在旧政权被推翻后不久便陷入了“革命危机状态”。经济及政府机关无人履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夺权行动愈演愈烈。正当玛嘉沉迷于艾诺叔叔的传奇故事时,后者就被再度投入监狱。随之而来的,是伊朗社会对女性自由的限制和对西方文化的抵制。面纱被鼓吹为自由的象征,酒精成了违禁品,Abba 和披头士的专辑只能在地下市场被找到。1980 年,奉行泛阿拉伯主义的萨达姆·侯赛因政权乘伊朗内乱,派军队入侵,企图扼杀还在襁褓之中的革命。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玛嘉的生存环境都变得越来越逼仄。于是,她的父母决定将玛嘉送去欧洲生活。
维也纳:少年时期的跨国游荡
欧洲向玛嘉展开了翅膀,但并不如她所想的那样。起初,她有限的法语无法与身边的人顺畅交流,愿意接纳她的只有同为学校里的边缘人。她和新认识的朋友们去酒吧,打游戏,妄图以短暂的虚无代替寻无可寻的归宿,然而玛嘉在内心深处依然觉得自己同环境格格不入。第一年圣诞,玛嘉向父母违心地报平安,说一切都好,有同学照顾,挂下电话后却独自一人煮面条,百无聊赖地看电视节目,妄图以嘈杂掩饰内心的寂寞。为了驱赶寂寞,玛嘉找一切能读的书来读——从弗洛伊德到巴枯宁。然而,对于玛嘉来说,西方文化变得比在伊朗遇见时还要神秘。如果是成长在一个和平国家,也许小玛嘉并不需要急速地经历这一切日后并不觉得甜美的回忆。
革命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大地影响了西方人对伊朗的印象。上世纪 80 年代,一部分欧洲人视“伊朗”为与西方的文明开化相对立的野蛮国度。每当被问起来自哪里,玛嘉回答“伊朗”时,都要经历一场腥风血雨式的争执,然而被问得多了,玛嘉渐渐变得麻木不仁起来。在一场派对上,她声称自己来自法国巴黎。然而随即而生的颓丧情绪却几乎要将玛嘉吞噬:就因为人们把你当作只会叫嚣和斗争的狂热教徒,你就要否认你的身世?玛嘉再度想起艾诺叔叔,想起为无辜之人发声不惜忍受牢狱之苦的爷爷,也想起无数在革命中死去的人们。
“我是伊朗人,而且我很自豪。”当同伴再度嘲笑玛嘉时,她在她们面前大声地喊出了这句话。与此同时,伊拉克和伊朗长达八年的边境战争正愈演愈烈,对家人的牵挂和内疚使得玛嘉的混乱感漫无边际。在结束了一场痛苦而失败的爱情后,玛嘉决定回到伊朗。
德黑兰:青年时期的人在吾乡
本是想回家疗伤,然而玛嘉却在家乡收获了更多的伤痛。80 年代末,两伊战争结束。面对德黑兰那一条条以烈士名字命名的街道,玛嘉如同在公墓中行尸走肉。父亲告诉她,停战前一个月,伊拉克每天对德黑兰狂轰滥炸,一些反对派逃到了伊拉克,这使得伊朗政府很恐慌,于是国家决定强制结束这一切。他们建议囚犯正式背弃他们的理想,承诺效忠政权,并且服刑,或者处决,然而大多数人选择了后者,于是千千万万的人倒下了。“八年无谓的战争,一百万无谓的牺牲。”父亲愁容满面。
后来,玛嘉遇到了她的童年伙伴凯亚。她发现他像是死了一样——凯亚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手和一条腿,他的一生也许因此而被摧毁了。然而让玛嘉惊讶的是,凯亚在叙述他的遭遇时显得如此平静,并在之后一笑了之。也许比苦难本身更具有悲剧意涵的,是苦难后的释怀。相反地,玛嘉在欧洲生活的历程如同一袋沉重的石子一般,无处安放。而也许在欧洲生活时,玛嘉万万不会想到,回到伊朗的她,依然是一个异乡人,一个心灵的难民。
战争时期结束之后,历史出现了回潮的迹象,人们妄图在生活中寻找快乐,然而他们忘记了,自己其实并不自由。独裁政府把异见学生抓进监狱,人们不再敢公开谈论政治。一部分穆斯林男子在公开场合宣称——我要求所有年轻女士穿着窄裤长袍,头发必须遮盖住,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妆品。让人更为气恼的是,他们还假以革命之名——革命之花是用烈士的鲜血灌溉的,不恰当的行为就像是践踏烈士的鲜血一样。
过去的经历如同宝藏一般,在必要时赋予玛嘉勇气。她公开反对假借宗教和革命外衣的男权言论:请问宗教信仰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正直,还是反对流行时尚?你说我们的袍子太短,我们的裤子不雅,我们化妆浓等等。你对我们评头论足,但是这些男士们呢?穿着不同的衣服,留着不同的发型,有时候我们甚至能看见他们的底裤。我只是想知道作为一个女人,为什么我们不被允许对男士发表意见?幼年时曾经予以玛嘉政治启蒙的爷爷和艾诺叔叔如果能在天国听到玛嘉这一声声掷地有声的反问,定会无比骄傲。
然而,玛嘉的言论并没有减轻当局和社会给予穆斯林女性的压力。最终,玛嘉选择再度离开,去往巴黎。同样是逃离,青年玛嘉比第一次出走时更加明白,为了自由,她将付出怎样的代价。伊朗的山脉和土地仍巍然屹立,而玛嘉却比历史中任何一个时期的她都要坚定。玛嘉的经历或许会让人哀叹,当一个女孩的成长历程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勾连在一起,我们很难说这到底是一种幸,还是不幸。然而,又有谁不身处于某一种特定的文化和制度当中,并且被其深深影响着呢?
小鞋子 (بچههای آسمان (1997
导演: 马基德·马基迪
类型: 剧情 / 家庭 / 儿童
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
语言: 波斯语
上映日期: 1997-02(伊朗) / 1999-01-22(美国)
Ali 在帮妹妹取回修好的鞋子时,不慎将鞋子弄丢了,为了隐瞒此事,只好先跟妹妹轮流穿自己的鞋上学。因为父亲受伤而无法买新鞋的Ali参加了全市的长跑比赛,他的目标却是季军——奖品是一双运动鞋。努力想跑第三名的 Ali 却误打误撞得了冠军,电影的结尾他把满是水疱的脚泡在院内的池中,散出一阵阵淡红色,一群鱼向他游来,围绕在他脚边。
静谧的生活 (طبیعت بی جان (1974
导演: 苏赫拉布·沙希德·萨利斯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
语言: 波斯语
上映日期: 1974
一个铁道管理员,勤恳地工作了三十年,看管一段人迹罕至的铁轨,并且一直与妻子住在离铁道口不远的小屋里,夫妻二人连生活用品靠每周一次的运货车,除了火车经过时的短暂喧嚣和护栏升降的声音,他们的生活毫无波澜可言。三十年来,他们远离人群和世事,早已习惯了这种离群索居的生活,连参军的儿子回家探望时,他们也依旧静谧如常。
天堂的颜色 (رنگ خدا (1999
导演: 马基德·马基迪
类型: 剧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
语言: 波斯语
上映日期: 1999-02-08(伊朗)
墨曼是一个 8 岁的视障患者,但却拥有对自然万物的独特感受力。母亲离去多年后,父亲决定再娶,他把墨曼从盲人学校接回家,再送到了一个盲人木匠处当学徒。墨曼的奶奶心痛不已,从此一病不起,父亲只好到小木工作坊把穆罕默德接回家,可就在回家的路上,因为桥梁断裂,穆罕默德掉进了河水里,最终还是成为了人心恶念的牺牲品。
一次别离 (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 (2011
导演: 阿斯哈·法哈蒂
类型: 剧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 / 法国
语言: 波斯语
上映日期: 2012-11-13(中国大陆) / 2011-02-15(柏林电影节) / 2011-03-16(伊朗)
西敏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国外,但是丈夫纳德却不同意,因为自己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照顾。两人为此准备离婚,法院却驳回了她的请求,西敏一气之下回了娘家。西敏走后,纳德只好请了一位护工瑞茨照顾父亲。但是,老人如厕的问题始终困扰瑞茨,《古兰经》的教义使她的工作面临重重困难。
让风带着我起飞 (2000) بيد و باد
导演: 默罕默德-阿里·塔勒比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 / 日本
语言: 波斯语
上映日期: 2000-04-21
终年下雨的伊朗北部,一个新来的男孩看到雨点飘进教室里,原来玻璃窗被另外一位同学打破了,按照学校的规定打破窗户的学生必须负责修复它,否则不准进教室上课,当天已经是修复玻璃的最后期限。这是一部平静的电影,让我们看到两个小男孩之间的友谊,性格中内在的坚忍,穷人和富人一样拥有的善良。
白草地 Keshtzar haye sepid (2009)
导演: 穆罕默德·拉索罗夫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
语言: 波斯语
主人公划着小船飘荡盐海,从岛屿至岛屿,走遍壮丽的尔米亚湖岸,搜集被悲伤压倒的人们的泪水,与他同行的少年则希望跟失散已久的父亲重聚。水,光影,崎岖的白盐岩石,泪水中含糊的折射,构建幻象般的无尽世界。
樱桃的滋味 (1997) طعم گيلاس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伊朗
语言: 波斯语
上映日期: 1997-05(戛纳电影节)
影片用相对单调的长镜头来讲述一个人准备结束生命的活动,巴迪开着车在郊外漫无目的地开着,出钱到处找人掩埋自己自杀后的尸体却都被拒绝了。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老人巴格里登上了巴迪的车,向巴迪讲述了自己曾经自杀的经历。老人同意了巴迪的请求,可巴迪自己心中似乎产生了动摇……
我在伊朗长大 Persepolis (2007)
导演: 文森特·帕兰德 / 玛嘉·莎塔琵
类型: 剧情 / 动画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美国
语言: 法语 / 英语 / 德语 / 波斯语
上映日期: 2007-05-23(戛纳电影节) / 2007-06-27(法国) / 2007-12-25(美国)
伊斯兰革命时期,基要主义者掌握大权,伊朗人民希望彻底破灭,生活陷入无边的恐惧中,女性必须戴上面纱,数以万计的人被投进监狱。9 岁的女孩 Marjane 聪明而大胆,让父母对她的安全越来越担忧。14 岁那年,他们终于决定把她送往维也纳上学。在经历了异国漂流的不易和痛苦后,Marjane 还是回到了家乡——依旧战火纷飞的伊朗。
整理 / Hoja
更多伊朗专题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