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18/10/26我们总需要一个 光明的拯救者
艳遇图书馆
艳遇图书馆第 41 站,许知远来到了大阪,日本的第二大都市,近畿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没有过多的历史回溯,也没有某种强烈的情感变化。走在大阪的街道上,或许那种简单的联系、位置的移动本身就非常有趣并值得记录,透过眼睛感受再用耳朵聆听,谁说惬意悠闲的遐想不能是旅行的选项之一呢。
艳遇图书馆 第四十一站
坐标:大阪
旅途荐书:《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
随身音乐:《Osaka》
【邂逅之城:大阪】
“我和大阪没太多缘分”
今天我们要去一座过分喧闹的城市——大阪,我会带上一本美国历史学家 Marius B.Jansen(马里厄斯·詹森)写的关于坂本龙马的传记,名叫《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共同前往。
我跟大阪没什么太多的缘分,只去过一次还是两次。很多人去那儿,都会到一个很庸俗的地方吃饭——道顿堀。沿着小河,两面全都是餐厅,跟京都高濑川的相比,它们明显地就更夸张,也更拥挤。
大阪中心商业区道顿堀
关于大阪,我印象更深刻的其实是它的司马辽太郎图书馆。我们之前讲的很多明治维新的历史人物,包括日本人对他们的理解,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于这位日本作家。他写了很多关于幕末维新的历史小说,包括很多大名、武士和将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坂本龙马(《奔跑吧,龙马》)。他有点像我们这边的二月河,二月河写了各种皇帝,写了雍正、康熙,然后被拍成了电视剧。
司马辽太郎的很多小说也被改成了大河剧,而大河剧是 NHK 特别受欢迎的一个剧种。他最有名的被改编作品应该就是《坂上之云》——描绘了明治维新时期,一个兄弟和他的朋友们所经历的整个国家的变化盛况,以及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很多年轻人喜欢看这种东西,因为非常励志。
《坂上之云》剧照
我记得我是跟朋友一起打车去的那个图书馆,好像很偏远。进入图书馆之后,最引人注意的是墙上的书架,一直延伸到屋顶。面积不大,小小的两层,但置身于书的世界里面,感觉一下子就被包围了,而且里边所有的书都是司马辽太郎写的或是他看过的,某种意义上,它是司马辽太郎独立的精神世界。
司马辽太郎图书馆内部
我问了很多朋友,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他?其实有很多有趣的解释,最表层的解释当然就是他的小说非常励志。而这种对励志人物的描写,特别符合日本战后的精神——重新开始经济增长,开始对外拓展市场,开始崭新的创业。当然一些更有批判性的批评家会说,司马辽太郎其实在回避历史的困境,因为二战是日本的一个巨大失败,而且它证明了日本模式内在的某种悲剧和黑暗。但在司马辽太郎的历史观里,明治维新是非常好的,而且这条道路也是正确的——他不觉得明治维新蕴含了某种黑暗面,只是到二战的时候军国主义上台,日本才偏离了方向。
所以他是在有意地忽略日本历史的黑暗面,而把它变成一个更正面的时代。对很多日本人来讲这很关键,因为战后人们普遍生活在战败的苦闷之中,有个作家突然描绘了一个更光明的日本的过往,确实会给大家带去情感上的支撑。总之,他确实是一个对日本国民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作家吧。
司马辽太郎,日本著名小说家
【旅途荐书:《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
“它可以和司马辽太郎的小说对照着读”
今天我们分享的这本书还没有出版,是“理想国”即将出版的一本书,叫《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为什么提这么本书呢?其实 Marius B. Jansen 的这本书对司马辽太郎的历史观也有影响。1960 年代初,他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是美国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学家,《剑桥日本史》的编辑者。我觉得他给我的感觉很像学者费正清,一个非常领袖型的人物。
马里厄斯·詹森(Marius B.Jansen)
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可能也是第一次把坂本龙马这样的维新人物用一个学术的方式来描述,语言也非常生动。你可以看到当时整个时代的变迁和一个平凡人在这个动荡时代中崛起的过程。它和司马辽太郎关于龙马的小说,其实可以对照着来读。
我先来读这本书的第一章,叫《坂本的日本》。
在日本的维新积极分子成长的过程中,知识上和政治上的特别体验,便是发现自己的国家无法有效地抵挡西方的侵略。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改革的建议,希望以此来挽回国家衰弱、落后的局面。一些以前认为不错的改革措施,如今在绝望而紧迫的气氛下付诸实施。变革措施受到了西方人到来之前便已长期存在的紧张氛围的影响,但是这些措施却越来越受到追捧,因为人们希望可以借此实现强国梦。坂本龙马及同时代人所向往的改革,也受到了他们所了解的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回顾一下维新领袖出生的 1830 年代,从那里开始讲起,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一个国家的政府对民众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有巨大的影响”,1830 年,设在长崎的荷兰商馆馆长如是说,“因此我将简略介绍一下日本政府,特别是长崎的地方政府,作为我下面这番描述的序言。”梅廉的小册子尽管视野有限且有很多错误,但就像其他住在日本的荷兰人所说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证据,即尽管观察者的自由受到限制,但也能看出许多日本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幕府时代的浮世绘作品
19 世纪早期的日本,依旧是在 17 世纪几次大战之后形成的封建自治的组织形式。在多次取胜,并被享有声望而毫无实权的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之后,德川家族的将军为了使自己的家族永远掌权,对自己的家臣和战败的敌人进行分封。最初几任德川将军几乎是随意分封领土,随后则逐渐削减了昔日的对手、敌人的数量和领地,而对世袭的家臣和属于同一家族的成员宠爱有加。亲藩大名和一些最负盛名的谱代大名成为管理国家事务的军事政府(幕府)的老中和阁僚的主要人选,幕府的首都设在江户(即现在的东京)。幕府牢牢掌控着年产近 700 万石大米的土地,这几乎是全国大米产量的 1/4,其中大约 300 万石大米的土地被分配给了地位在大名之下的直属家臣,即旗本。
最早的几代将军采取了各种控制措施,其中之一是防止主要大名在政治和社交上与京都宫廷联系过多。天皇的薪俸微薄,经济状况仅比低级的封建领主好一点,而那些宫廷贵族的薪俸则更低。将军派驻京都的代表,负责任命贵族为宫廷大臣以及为幕府传递消息等事宜。幕府采取了特别措施,防止大名到京都去,而封建贵族和宫廷贵族之间的联姻也必须经过详细审查。可是,随着升平日久,这些监管措施变得松驰了。1634 年,第三任将军家光带领大队人马造访京都,就是为了震慑宫廷。而天皇要是胆敢越雷池一步,不久就会被强制退位。后来,随着儒学界日益尊崇天皇的正统地位,京都方面也并没有什么危险的迹象,这些早期的严格限制才逐渐松驰下来。
绘画作品中的日本街道一派祥和
虽然早期几代将军实施的措施在 1830 年代看起来依然有效,但是表面之下却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德川时代的社会建立在严格的等级区分上,武士阶层统治着农民阶层,并靠他们的劳作供养自己。在孔子的职业等级中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地位较低,而且生产力不高,因此国家没有向他们定期征税。可是在德川家族统治的太平岁月里,治安和商业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统治日本的军队却没有机会调整或改善他们的组织结构或者作战技术。他们的官僚组织获得了高度发展,但作战能力却显著下降,他们穿着祖先的铠甲,戴着祖先的佩刀,可是已经无法使用一次用过的阵势和武器再向前发展。19 世纪从西方引进作战技术的概念时,似乎对封建社会的特权和传统构成了威胁。在此之前,武士阶层一直集中在城镇,相对懒散地保护领主,在城市诱惑的影响下,他们已经丧失了勇武的气概,变得热爱享受和平的生活。
【邂逅之音:《Osaka》】
“虽然只有短短 40 秒”
今天听到的是一段电影配乐,来自于我们以前分享过,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配乐家汉斯·季默(Hans Zimmer)。汉斯·季默是一位德国人,他应该是过去二三十年里最重要的电影配乐大师之一了。
汉斯·季默,著名的音乐家、电影配乐作曲家
我还特别喜欢意大利的一位作曲家——莫里康内(Morricone),前段时间去亚美尼亚旅行时他好像还去那里演出过,但特别遗憾,时间错过了。对着画面,用音乐来表达情感,我觉得是很美好的一种感觉。罗大佑有一次跟我说过——他 80 年代末在香港的时候给很多电影配过乐——我说为什么你给电影配乐?他说因为他粤语不好,不知道怎么跟香港的导演交流,当沟通不畅的时候,他们反而可以观察那些画面,把自己的情感投射进去,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趣的经历。
这首曲子叫《Osaka》,就是日文中的“大阪”,虽然只有短短的 40 秒,但有一种很吸引我的情绪。它来自一部电影叫《BlackRain》(黑雨),但我好像没看过它,是 Michael Douglas 主演的,有时间可以找来看看。
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黑雨》(1989),迈克尔·道格拉斯、高仓健等主演
艳遇图书馆
第 40 站:战争让这前世界霸主变得更宽容
第 39 站:东亚命运的缩影
第 38 站:你该如何面对更贫困的生活?
第 37 站:被淹没的城市
第 36 站:印度人的甜蜜的贫穷
第 35 站:我偏爱那个充满紧张感的京都
第 34 站:因社会变革牺牲的普通年轻人
第 33 站:年轻人的精神已消失殆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