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2022/12/03

世界不好,就再造一个世界

单读 Pick
11 月近一半的时间,单读编辑部开启了又一轮居家办公,诸多不便,几多迷茫,这几天气温骤降,心情也愈发沉重。线上开会时,大家说起自己只好又翻开书,想要从一代代积累下来的思想资源里找寻问题和答案的来源。 因此这期单读 pick 不止介绍新书,还分享了一些我们最近重读的作品,尝试通过这些书走进逃无可逃的现实深处,让复杂零散的线索清晰起来。很难不感到沮丧,书中写满了警世预言,我们却一再重复踏入同一条河流,很多问题被一代又一代人提起却得不到回音。但同时鼓舞我们的是,每一代仍然会有提问的人,无论在何时,也总有认真思考、做事的人,他们的书写和行动有穿越时间的力量。

十一月

我们欣赏的编辑

Editor of the Month

01.png

新星出版社·若水文库

02.png

除了记者们扎实、辛苦的采访、撰稿工作,这本书也离不开编辑和出版方的专业与赤诚。多个作者的媒体文章结集成书,对图书编辑来说,是最难操作的一类选题,最难的是找到准确的主题、合宜的编排,以及在成书环节的“增量”。能给这些人物访谈以足够的重视,精编、结集,本身表现了策划者对这个议题的理解和信心。每一篇访谈稿前的人物小传、篇章内部的标题段落和书稿正文后所附的参考文献、索引,更是提供了读者由这些文章深入了解这些学人更广阔、更丰富的知识脉络的路径。这样细碎繁琐、耗时耗力的工作,着实为这些文本作为书的价值增色不少,让这本书具备了常销书的潜力。一切,只是“开场”,我们都需要将对话深入,带着这些问题重新进入生活。

十一月

吸引我们的书籍设计

Book Design of the Month

01

第 11 部小说,第 18 本书

03.jpg

这是一个小小的惊喜,图形意义上的趣味探索,陆老师风格的还是让人期待,克制又有趣。

02

诅咒兔

04.jpg

封面选择有趣的插画,会让一本书更容易地跳到你的眼前,简洁怪诞的风格,很难不想翻开看看里面的故事。

十一月

安慰我们的播客

Podcast of the Month

螺丝在拧紧

Vol.32 散个步|对话上海:在反常的时空,争取正当的生活

05.png

这本来是一期五月上线的节目,主播吴琦问候了三位身困上海的朋友——文森特动物园、沈祎和韩见,但半年过去,他们在春天遭遇的一切,延续和扩散,迫近为更多人正在经历和即将度过的冬天。对于眼下的反常生活,三位嘉宾有相似的恍惚感,却也有各自不同的应对与选择——更专注地做事,重视与工作伙伴的连接;体察和感受他人的痛苦,追问荒谬背后的原因,坚信发声的意义,攥紧思考的权利......再次按下播放键,过往时空的对话,因为今日的切近,再次生动。无可避免,我们正生活在历史中,而这段历史的面貌,也在呼唤每个人的答案。

十一月

帮助我们思考的书籍

Books of the Month

01

叫魂

06.png

2014 年出版的《叫魂》,讲的是 1768 年乾隆年间一种“叫魂”妖术引发无数冤假错案的历史。作者孔飞力是美国汉学家,但他通过无数史料的收集和分析(连脚注中的故事都精彩纷呈)展现了一幅非常地道的中国权力系统画卷。

《叫魂》中文版的译者曾说,“这本书确实是写到了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清朝社会成为了一面镜子。也许正是如此,这本学术著作在国内几乎成为了一本畅销书,在整个社会与病毒打交道的这几年更被人不断引用。

所谓“叫魂”,就是通过敲打写有一个人名字的纸条,或者剪断一个人的辫子,来窃取他的灵魂,让他犯病死去。为什么当时的人类——从平民百姓到一朝天子——愿意相信并重视这听上去漏洞百出的妖术?孔飞力有一段精彩的对缺乏权力的普通民众的心理描写:

“一旦官府认真发起对妖术的清剿,普通人就有了很好的机会来清算宿怨或谋取私利。这是扔在大街上的上了膛的武器,每个人——无论恶棍或良善——都可以取而用之。在这个权力对普通民众来说向来稀缺的社会里,以“叫魂”罪名来恶意中伤他人成了普通人的一种突然可得的权力。对任何受到横暴的族人或贪婪的债主逼迫的人来说,这一权力为他们提供了某种解脱;对害怕受到迫害的人,它提供了一块盾牌;对想得到好处的人,它提供了奖赏;对妒嫉者,它是一种补偿;对恶棍,它是一种力量;对虐待狂,它则是一种乐趣。”

而对于皇帝弘历(也就是乾隆)而言:“弘历的武库里缺乏一件武器——他没有能力找到一个可与臣民共享的目标。君主和村民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都对叫魂妖党怀有恐惧;他们都很快便从易受攻击、处于太平盛世边缘的人们中找到了替罪羊。”君主和村民对于获得权力、巩固权力的渴望,在清朝的这一年里得到了极致的体现,其中的逻辑,何时才会迎来断裂之日? 

02

女孩,女人,其他

07.png

与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安妮·埃尔诺的代表作《悠悠岁月》一样,获得 2019 年布克奖的英国作家伯娜丁·埃瓦里斯托的小说《女人,女孩,其他》也任意分行,不在乎标点符号的规则,比起工整考究的“名著”,更像是从生活中野生地摘取的语言。令人好奇,现在的文学已经不流行句号了吗?

《女人,女孩,其他》用自述的方式,讲述了十二位性格各异、职业不同的黑人女性的人生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以它犀利的说话方式,大胆又诚实的生活方式,让东亚读者惊掉下巴:原来还可以这么讲话,这么生活?鲍德里亚曾经说:日常语言是一只家禽,写作就是要把它重新变回野种。我们也应该知道有许多种有别于家禽的生活。 

03

瞿秋白与跨文化现代性

08.png

要谈论一个现代的中国,总是会回到清末民初的那群知识分子、他们的主张与实践。《瞿秋白与跨文化现代性》一书中,张历君教授重新研读了瞿秋白的文学书写和思想轨迹,开篇就点出他要着重探讨他的思想杂交现象——不单是早期,而是贯穿了一生。在以往的论述里,瞿秋白的左翼、现代被强调,却忽视了他“跨越二元对立的界线,将来自各种不同文化脉络的思想资源,创造性地转化成崭新的思想和书写轨迹”,传统文人思想、柏格森、佛教唯识宗和革命政治,还有日本知识分子的“人生哲学”论述,几样看似不同路的东西共同流淌在身处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的瞿秋白身上,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生命哲学”。 

这一并置与勾勒的过程,沿袭的是史华慈的研究方法:探讨思想必须先从问题出发,不要作笼统的处理。这本书在展示了现实政治处境、不同思想资源和个人情感的互动关系之余,秉持的这一拒绝限定框架的思维方法在今天习惯用单一叙事、简单将一组概念对立的现实里颇具启发性。在另一次对谈中,历君教授谈到自己“在重读过程中挖掘到更多不是单一起源的东西。它原本的状态就是极端杂交的,各种不同地域、文化系统的思想极度杂交。所以我们所见不是单一起源,而是在起源处见到很多差异,或者发现某些论述本身就是用来处理某些矛盾和差异的”,我理解为一种对思想内部保持自由、不会被轻易收编的信心,也是一种自省或自勉,不跻身名为“唯一”的暴力,反要尽可能创造一种跨文化场域来迸发创造的能量。 

04

人的境况

09.png

诚然阿伦特实在难啃,在曲折又晦涩的阐释中我们通常阐释了自己的误读,但在今天,阅读阿伦特似乎仍是必要之举。如其学生扬·布鲁尔在《阿伦特为什么重要》中所言——她寻找一种思考,它应不依靠高贵的天性,却能够引导人们在道德上抵制恶行;她寻找一种意志,它应得到爱的治疗,因而能引导人们做出可敬的抉择和行动,却不把爱变成政治原则;她寻找一种判断,它面对强制命令也不放弃反思。阿伦特对绝对真理的拒斥常遭到批驳,认为她落入现代性的陷阱,但这种拒斥确乎支撑起她对实践及行动(action)的呼唤。行动,行动的前提、后果、意义、困难,对行动偏见的动因在她严密的体系中被一一讲述,其和今日的关系并非是挪用历史,对今日的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而是我们始终停留在盘旋于劳动、工作和行动的“人的境况”之中。

阿伦特在行动的章节最后预示到,“这个将世界和人类事务领域从通常的‘自然’毁灭中拯救出来的奇迹,最终是诞生性的事实(它也是行动能力的本体论根源)。换言之,是新人的出生和新的开始,是由于降生才可能的行动。只有对此能力的充分体验,才能赋予人类事务以信心和希望,而信心和希望这两个作为人存在的根本特征,却被古希腊人完全忽视了,他们怀疑信心是一种罕见的、不太重要的德性,把希望看作是潘多拉魔盒中一种幻想的罪恶。对世界的信念和希望也许在福音书宣布的‘福音’中可以找到它最荣耀、最简洁的表达:‘一个孩子降生在我们中间’。”我们承诺,我们行动,我们惩罚,我们宽恕,在无休止的悲伤结局和绝望之中,等待或许不该再是一个静置的词语,而应有着更具身的荣光。 

05

基列家书

10.png

小说以一位年事已高的牧师,在即将离世前写给自己年幼儿子的家书构成,回顾了自己的家族历史,也是美国悲伤往事的浓缩。阅读时发现里面也写到“大流感”,而彼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部分书写非常精彩,会看到历史即是预言,人类的某些弊病并不存在东西方差异,比如“人们传说,这种感冒是德国人的秘密武器造成的。我想大家都愿意相信这种说法,因为这样一来就省了刨根问底找原因的麻烦了”,“人人身上散发着洋葱味儿,因为传说,洋葱能杀死引起感冒的‘病菌’。人们还用烟叶擦遍全身”,连谣言和迷信都有相似的面目。

这场瘟疫和战争并行,世界末日般的景象,早已写下对人类的警告,“上帝在这些年轻人杀害他们的兄弟之前,先把他们召回自己身边。我说他们的死是一个信号,警告我们这些幸存者,对战争的欲望,必然带来战争”,“我相信对我们而言,瘟疫是个引人注目的预兆,只是我们视而不见,不肯领会其中的含义。从那以后战争一直绵延不断”。可我们几乎从未听从过。

06

语言与沉默

11.png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人文主义批评家乔治·斯坦纳在这本书中试图从文学文本入手,理清“语言”与“沉默”两者之间的悖论。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思想的牢笼,作者指出了对语言的滥用与污染,认为在一个极权社会里,无论是否沉默,都会成为合谋者,因为沉默意味着对苦难视而不见,而不沉默则意味着不可避免地卷入极权之下的言语灾难。“当城市中的语言充满了野蛮和谎言,再没有什么比放弃写成的诗歌更有力。”作者以绝妙的洞察力,表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省思,而无法被理解的沉默、注定被扭曲的语言,对于后世亦是一种永恒的抉择。

07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12.png

这是一本“界限消失”的短篇小说集。作家从自己对科学的兴趣和与之相关的现实材料入手,步步为营,推动着虚构与真实的边界匍匐向前,挺进了一片随机混沌、意义重大的丛林。当我们跟随他的小说笔法,以及这几位介于虚实之间的科学家故事,去试图理解这背后的意味时,会恍然大悟,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本质上会超越科学,也会超越小说,如同氰化物的蓝色、宇宙的奇点、心之心。


加入 2023 单读全年订阅

保持叩问的勇气

2023.jpg

喜欢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