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
2022/04/08我们的一生都由妥协组成
单读
由于奥密克戎的扩散,上海选择了中止城市的日常生活,将市民陆陆续续都封锁在家中。新的日常是为抢菜焦头烂额,因为医疗资源短缺而上网求助……这段时间,有网友发起了疫情阅读分享,书籍总是内心的避难所,于是,我们也请身在上海的朋友们聊了聊自己被困家中时读的一本书,听听他们都以什么样的心情打开了它,又从中获得了什么。 有的朋友说太痛苦了,在这种情况下压根没办法阅读;也有朋友看到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呼应,想要直视眼前的处境;还有的借由书籍,在封闭的时空里展开精神神游。以下是他们的读书分享↓
宗城
写作者,《席地而坐》播客主播,著有《至少还有文学》
上海进入“半封城”状态,官方辞令叫“全域静态化管理”。这期间,我在阅读译者金晓宇翻译的小书,名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这本书是我在看到金晓宇的故事后下单的,它是一本详细记录苏联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方法论的书籍。本来,这本书跟当下也没什么关系,但我读到一段话,心有戚戚。
书中第 55 页。塔氏把自己的困境和哈姆雷特相提并论,他说:“对我来说,哈姆雷特的悲剧不在于他注定要在肉体上死亡,而在于他在道德和精神上倒下了,在于他杀死仇人之前被要求接受这个世界的法则。……在某种意义上,当迫于现实而面临抉择时,每个人都会经历类似的东西。因此,如果你问我,我的一生是否曾经妥协,是否曾经在我的作品中背叛自己,那么没太深刻考虑过我命运的朋友们会告诉你‘没有’。但是我认为,与此相反,我的整个一生都是由妥协组成的……”
身处故国,塔氏并非与体制正面交锋的创作者。比起索耳仁尼琴这样锋利、激烈的表达,塔氏更近乎肖斯塔科维奇,为了他们钟爱的艺术,与体制妥协,扮演一个温顺的模范艺术家,尽可能使自己的作品存活在祖国的土壤。
电影《乡愁》
塔可夫斯基说:“我的整个一生由妥协组成。”其实何止是艺术家,凡人的生命,也是妥协的生命。比国家和伟大人物的妥协更残酷的是,凡人的妥协往往没有选择权,是被迫的,损失惨重的,甚至,付出一生。
他需要向艰难时势妥协,向国家与民族季风的风向妥协。大共同体的妥协只是它生命的短暂一瞬,却能换来千百万庶民的存续。而巨轮哪怕微微转舵,也足以是普通人的一生。
奥密克戎袭来之日,读塔氏当年妥协之论,别有一番滋味。转折年代,普通人被迫妥协,而在这年复一年妥协者对春天的守望中,或许划破这夜空的火焰,依然来自邻人、互助、共情弱者、善,这些不新却依然珍贵的信念。
韩见
译者
在收到单读分享书的邀请后,我就没能打开过书。书不能带来安慰,这种感受在最近两年之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当时我立即想到的是另一本书,在三月中旬同事们陆续封控在家,而我一人独守(享)办公室的时候,那本书让我短暂梦回 2020 以前的世界。
然而,随着上海疫情形势的恶化,梦做不下去了,现在是《生存还是毁灭》(The Human Predicament)的问题。作为总体悲观的人之一,我完全认同本书作者大卫·贝纳塔(David Benatar)的基本结论:人的困境无法避免、无法逃脱,以及,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但是既然已经被动地来到这个世界,并且必将承受生命的低质量,那么从先理论上把终极意义消解掉,通过细致论证把最坏的情况凿实,反而成了最有效的安慰。
贝纳塔在这本不到 300 页的书里讨论了生命的意义与质量,死与永生等“大问题”。尽管批评者认为他的论证具有逻辑上的不对称性,但不妨碍他借此和持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抽丝剥茧的对话,展示人类困境的方方面面。
这本“无力自助类书籍”帮助我完成了对悲观感受的抽象化和理性化,进而部分地他者化。它让我保持清醒从而更珍视生活中的短暂欢愉,也成为一个坚固的底座,抱着绝望的心,才能认真做一些能够减轻自己和他人困境的事。
赵松
作家,著有《抚顺故事集》《灵魂应是可以随时飞起的鸟》
又一次,像个巨大的涡流,把我推回自己的角落里。我已囤够食物,像经历过海难的人。那种熟悉的寂静感,再次浮现了。一天里,马路上难得听到几次车声,很不真实。
这些天我重读了达尔文的《小猎犬号航海记》(译林出版社 2020 年插图全译本)。上次读的,是周邦立的那个译本,名为《贝格尔舰环球航行记》(商务印书馆 1998 年)。
它让我有种穿越了时空的感觉。跟随达尔文的笔触,回到 191 年前,乘小猎犬号战舰,花了五年时间,从欧洲到南美洲,再到澳洲,非洲,最后回到英国,先后穿越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看了这部书才知道,达尔文行文洒脱、极富文采,分明是在做着观察笔记,可写出来的却是把科考札记与游记完美结合的一流文章。沉浸在他的文字里,体会其观察、思想,确实会觉得,他其实更像个现代人。
曼德尔斯塔姆认为,达尔文是第一流的英语散文文体家,主要是指《物种起源》。其实,哪怕就在《小猎犬号航海记》这部别具一格的航海旅行记里,也还是可以证明曼德尔斯塔姆看法。达尔文对这部少作情有独钟,到了晚年还时常念叨起它。他自谦,“我从未受过文体的训练,我写作时,只是先把材料在脑子里尽量理清,然后用我能够随手拈来的普通语言表达出来而已。”其实,单是 “用我能够随手拈来的普通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最难的事。
“小猎犬号”的旅途
放下这部书后,我会偶尔想到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骑陆龟的场景。那段文字令我出神,仿佛又得了份遥远而又切近的慰藉:
“最好玩的是,追上一个这么慢慢踱步的大怪物时,看它在我超过它的瞬间,如何突然把头和腿缩进壳里,发出一声深沉的嘶嘶声,然后轰然伏地,好像被击中而亡。我经常爬到它们的后背上,在龟壳尾端拍几下,它们就会站起来接着走,但我发现很难保持平衡。”
默音
作家、译者,著有《一字六十春》,译有《青梅竹马》
蔡小容的《一间中国的房间》,延续了她对小人书的热爱,其中有不少篇幅讲了上美社《儒林外史》。每册连环画有主人公,人物在原作中穿插于各章,经过连环画的演绎,犹如散落的珠子被穿成珠串,再经过蔡小容的进一步解说,读者(或者说观众)从而将匆匆翻阅时容易忽略的细节收入眼中。因此,阅读这本书成了一场三重的旅行,徜徉在吴敬梓的笔下,经由蔡小容搭建的小道,走过连环画画家构建的亭台楼阁与山水之间。读到妙处,忍不住翻出久违的原作,步伐就更慢了。
这样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书,不光有《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连环画精读,还谈到中国古典在西方的译介。例如,有关霍克斯译的《红楼梦》开篇《好了歌》,作者用了一页的篇幅,那份邂逅的喜悦漫开在纸页,值得让目光多流连几回。我们这时代,人人恨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读蔡小容的书,时间慢下来,慢到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在散发着尘埃气味的小镇图书馆,翻一本“大人的书”。
btr
作家、译者,著有《上海胶囊》,译有《樱桃的滋味》
1966 年,史蒂文·M·约翰逊的朋友、世界未来学会的创立者爱德华·科尼什坚称:冰箱的发明会导致美国离婚率升高。(对了,这个疫情期间的超级必需品竟是近百年才有的新发明!)“产品的历史和社会趋势息息相关,”作者分析道,“反之亦然,社会趋势常常是创造发明的结果。”或许这就是这本《无聊发明合集》最有意思的地方——表面上看,史蒂文·M·约翰逊所创造的只是一些“傻瓜才会买的多功能产品”,很多很像周星驰喜剧电影里的道具,比如,“研磨收音机”,一种既能研磨咖啡豆、又能上发条、又能听广播的东西,但事实上,所谓“无聊”或“无用”更可能只是一时一地的评断,而崭新的世界常常从“无聊”和“无用”开始的。
书中的一些发明,如果我们带着后见之明来看,如今已经成为现实,比如相机头盔,不就是现在的 Google Glass 吗?而“以司为家”系列里的那些创意家具,无论是上班族睡眠柜、自带天花板的全方位私密隔间还是办公卧房,每一个被不幸隔离封控在公司里的人都渴望拥有吧?又比如前面提及的“研磨收音机”,似乎很适合带去方舱呢!一时的脑洞,可能就是另一时的实际需求吧。
六小龄童
一个打工仔,被困在没有网的高校宿舍
封闭期间在读孔飞力的《叫魂》,讲的是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在清朝盘桓的故事,各省的恐慌最终演变为横贯整个国家的除妖运动,我听过这段描述之后很好奇,但一直没买书。偶然发现隔壁间室友有一本放在桌上,就借来读了。很久没有读书,封闭倒是给了我一个机会能够静下心来读点东西。我向来觉得只有读书才能真正缓解内心的焦虑,拥有积累知识的实感(前提是读进去)。
六小龄童提供
还没有完全封闭前的某天,阳光特别好,我的工作都完成了,就带着这本书去大草坪上。一边读,一边晒太阳,一阵风过,旁边的樱花像雪一般飘落下来。最近我们这里已经进入完全封闭的状态,偶然翻开书,发现里面还夹着一片樱花花瓣。真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可以再赏春光。
Lilian
一个喜爱观察树叶的人类
收到封城消息的第二天,小区暂时解封,我像只突然回归大自然的小鸟。那天天气不错,路边的樱花全开了。我去街口买了点可以囤积的熟食,然后两手提着有些沉的食物,鬼使神差地走到了经常去的那家书店。不安的时候总会期待从书里找到点什么,书店转了两圈,挑了两本,其中一本就是《云水一年》。
作者野野村馨实现了都市上班族大都幻想过,却没有勇气做的一件事——辞职出家。而上山之后他很快发现,永平寺的修行绝非易事,和先前逃脱世俗纷乱,静心专注保持内观之类的想象相去甚远。严苛的戒律与极度有限的物资使寺庙成为一个微观社会,日常生活充满粗鲁的语言和拳打脚踢的骚动。进食前需“九拜”,长期营养不良,凌晨一点半起床,夜里会被打骂声惊醒,稍有不慎就要遭受肢体暴力等等,修行生活将作者每一天推向精神承受的极限,直到自尊心和羞耻心被彻底粉碎,自我沉入无底深渊。
书中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他在一次与众人抢夺残羹剩饭后对“理性”的反思。他写道,“永平寺的修行生活,就是通过对欲望的彻底压制来凸显心智与肉体的分歧,以此不断向我们发出无声的质疑。”合上书,我想我还没能完全理解这句话,可它仿佛一条魔咒,盘旋在我现实生活里日渐缩小的孤岛中。当物理世界仅剩我一人的时候,我开始学习让自己的肉体与心智,友好相处。
刀刀
公众号“皮克尼克”主理人,一个正在隔离的餐饮投资人
我是从 3 月 30 日开始呆家里的,从隔离开始就做好了长期呆家里的准备,所以屯了大概 2 周左右的食物、饮料、水等生活必需品,目前就是每天工作、做饭、看书、看片。
每天中午吃完午饭后,是我的固定阅读时间。我会打开阳台门和窗,躺在懒人沙发上对着小区的花草,再开一罐冰啤酒,一边喝酒一边看书,主要在看三本书三三的《烟火三十六味》、毛姆的《作家笔记》和凑佳苗的《物语终焉》。
想推荐的是《烟火三十六味》。不避讳地说三三是我的好友,十几年的美食记者出身,国内大大小小的高级餐厅,还有各种犄角旮旯的好店都跑遍了,这就带来两个好处:一个是眼界足够宽广,能够举一反三;一个是不以价格贵贱或者东西稀有为标准,而是聊味道、聊食物背后的人和文化。
另一方面,她的文章里从不过分煽情,而更多是细致地记录下这个时代的一粥一饭。很多内容则是她跟主厨、跟渔民、跟当地地头蛇拿到的一手资料,同时又从图书馆和大学中借调了很多过去的地方志和回忆录,导致干货满满,在这个二手资料转述文章满天飞的年代,弥足珍贵。
疫情期间跟着三三,从南京人如何挑鸭子,看到在大雪天逛完苏州留园后,吃热气腾腾的白糖银丝蹄髈面,再到跟台州本地渔民一起炒猪油、炝老姜、撒老酒、下红糖做“家烧大黄鱼”,还有雨季云南成百上千种各式各样菌子的各种奇妙做法......这种随着文字神游大地的舒畅,再加上我怀着解封后能按图索骥安排旅行的期盼,有时候比真的吃到这份美食还要美好。
文森特动物园
闲聊播客 NiCE TRY 的主播
隔离期间我读了 THE MONOCLE BOOK OF ENTREPRENEURS ,是 MONOCLE 杂志出的一本创业指南——其实算不上指南,整个的内容编排也有点套路化:分享了世界各地 100 个创业者的故事。
我挑了几个感兴趣的故事看完了,但这本书的序,我至少看了五遍。
MONOCLE 的主编 Tyler Brûlé 回顾了 2007 年创刊至今的心情,他说尽管 MONOCLE 已经拥有了几本杂志、实体店、电视节目和 24 小时不间断的播客,是绝对意义上成功的企业,但每次新刊上市,翻开书、闻闻纸张的味道和检查印刷品质的小仪式,还是像刚创刊一样使他感到愉快。
这种关于初心的故事,书里还有 100 个。
蚕豆公主
每天在家翻看大众点评的上海居家隔离市民
三月之后,上海的疫情开始反复,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封城的小道消息。因此,当我真的接到居委会电话被告知居家隔离时,我竟产生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态 — 像是在一场躲避球比赛里揣揣不安留到后半场终于被球砸中,再也不必担惊受怕的感觉。迅速凑齐隔离的物资之后,我带着加里·施特恩加特的 Our Country Friends 和一箱子蔬菜和速冻食品搬进了爷爷奶奶家提前开始隔离。
Our Country Friends 是一出四幕戏,讲述 2020 年新冠伊始,纽约作家萨沙带着妻女和一群旧友来到乡村别墅里躲避疫情的故事。老实说我对疫情题材的小说并不感冒,选择带着这本书隔离单纯是想配合上海当前的封控闹剧阅读,说不定会有沉浸式体验惊悚小说的荒诞感。
读了 2/3 之后才发现,我的恶趣味大致无法得逞 ——施特恩加特笔下的冲突是当下且琐碎的。主人公们在隔离期间所出现的精神崩溃早在他们吃着有机食物、交换对交友软件和政治正确的看法之间被削弱。不过,这也是我欣赏这本书的一大原因。轻盈到浅薄的情节颠覆了疫情故事常有的宏大叙事;故事中几位中产知识分子好友的对谈俗套又虚伪,反而像一面镜子一样诚实地照射出了每个人物内心真正经历的孤独。存在主义危机面前人人平等。自带上中产结界的漂亮房子可以保护他们免受病毒的侵害,却无法保证空虚和焦虑的入侵。背叛婚姻的萨沙妻子,嫉妒友人的萨沙,背负巨大秘密来到别墅的旧友……
每个人在疫情的推动下做出的种种选择,也必将在疫情缓和后承担起选择的重量。至于作为读者的我,除了隔着书看热闹,在生活中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小事,好像和他们也没什么不同。
📖
在上海隔离的这些日子,
有哪些书陪你度过了艰难的时刻?
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