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2020/11/26

成庆:宋代美学是 一种生命的日常

与思想者同行
在这个具有转折性的一年,人与人的距离被推远又拉近。我们愈发体会到,人文精神具有与科技等同的重量,度量社会不仅在于效率,亦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为了持续激发人文思考的活力,单向空间与雷克萨斯联合推出一档全新的访谈栏目「与思想者同行」,我们将每月邀请两位嘉宾,围绕同一个社会议题,给出他们的观点与思考。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虽然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将会如何,但我们仍然能够与这些思想者们同行,在宽阔的世界,面朝确切的方向。

640-751.jpeg

宋代美学是一种生命的日常

成庆

在成庆眼中,苏轼首先是一个自由的创作者。诗、词、书法、绘画,于苏轼来说,都只是工具,他要的,是通过这一切的艺术手段,去完整地表达他的精神世界。

所有身份标签,都是无效的。

有趣的是,当成庆阅读宋代禅宗史时,苏轼作为一个辅线常常出现在他的视野中。尽管苏轼本人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佛教徒,但是他和僧人交游的过程,却在某种程度上把“禅”的精神带入到士大夫的文化体系。

“苏轼有一种能够融合儒释道的个性,他能够把所有的文化都融为他自己。他既是一个吸收者、学习者,也是个实践者。” 在成庆看来,苏轼身上的宗教思想的融合和发展,给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辅助证明,证明禅文化有其自己的生命力,它能够吸引士大夫,并通过士大夫阶层的传播,进入到庶民文化的日常中。

这样的映证,也在成庆数次到访杭州时变得更为清晰。

在杭州,苏轼被当地文化重新激活

在成庆眼中,杭州是一个需要不断去激活的地方。这座现代化的城市里,依然保留着寺庙、古籍,甚至还有尚未发现的遗迹。每一次访古,都是一次提醒,提醒无数文人雅士都曾在这里停留。那些平行时空中的吉光片羽,并没有完全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a63e846cddc95537098a621beeb7b253.jpg

而苏轼,也曾两度在杭州做官。并且在第一次到访杭州之后,开始写词。他曾写过:“西湖三载与君同,马入尘埃鹤入笼。” 但成庆认为,苏轼在杭州度过了人生中难得的,相对自由快乐的时光。

与京城不同,在杭州,苏轼远离庙堂,与朋友们流连山水。这座城市不仅有佛教文化的浸染,也有发达的庶民文化。这让生活在这里的苏轼,找到了排遣、疏解心中郁结的可能。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苏轼为杭州留下的,不仅仅是诗词。他疏浚西湖、修筑长堤、遍植花草,治病救人。他的办公地有时隐在城外的山中,有时在安置在西湖的岸边。《梁溪漫志》中记载:“至冷泉亭外,则据案判决,落笔如风雨,分争辩讼,谈笑而办。”在这里,苏轼被当地文化重新激活,成为宋代文人中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

930ec21f2b0972454d5efa2065371052.jpg

面对人生的挫折,苏轼常常能够在转念间找到新的乐趣,苦中作乐。用禅宗的话说,是他能够转身。成庆说:“人们理解苏东坡的时候,常常会夸大他的苦难,但是当我们把眼光投向他的生平事迹中,便能看到一种乐观。这并不是际遇本身不苦,而是他能够不被环境所影响,能够自在。” 

而苏轼性格中的包容、洒脱,也反映在他的美学观点之中。他将自己置身于山水之间,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他的创作,虽敬重古意,但却不拘于技巧的严密性,而是重神韵,重在其精神的表达。谈及此,成庆说:“要了解宋代美学,最大的一个核心的思想的要素就是理解儒释道的融合,也就是说,他们的世界观是广大的,是包含着宇宙的。” 

苏轼代表了一种生命高度

美术史家徐小虎曾说,明代的艺术家们有一个很大的“我”。而宋代的山水之所以迷人,是因为那里面有宇宙的万化,而没有一个很坚硬的“我”。画卷中的“山水”是文人精神世界的“山水”,他们想要传递的,是人与宇宙融为一体的自由,而不是创作者自身欲望的写照。

WechatIMG246.jpeg

扬之水先生曾说:“宋人从本来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情趣,并且因此为后世奠定了风雅的基调。” 透过《西园雅集图》,人们可以想象,像苏轼、黄庭坚这样的文人士大夫汇聚于驸马王诜园邸,赋诗、题词的盛事。他们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既是艺术家,也是生活家。

对于宋人来说,美学,既蕴藏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也是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是对生命直接的一种认知和反应。而成庆认为,苏轼之所以被反复提及,也是因为他暗合了当下人们对于那样一种理想生活的向往。

成庆提到:“关于苏轼,我们总是把他简化了,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总是沉溺于他诗词的美,甚至也熟悉关于他的传说,但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象过,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生活在中国上千年传统文化脉络里的人,你的生命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这亦体现了中国士大夫阶层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即精神世界和个人生活是有连贯性的。他们身上既有匡扶国家的抱负和担当,也有收束在生活艺术间的典雅和从容。“他没有假面和伪装,他是融为一体的。苏轼是一个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典范。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提及一个人有文化,是才子,而且还有潇洒的时候,便会联想起苏轼。”   

东方美学今日复归

近年来,无论是茶道的兴起、山水画的学习、或是瓷器等器物的展览鉴赏,越来越多的人寻着前人留下的脉络,尝试通过了解宋代的艺术品,体验宋人的雅趣生活,来获取切身的美学体验。

da138c0108a208773c6679d42b9a86df.jpg

工业社会中机械冰冷的局面,也在不断地被温暖切实的人文关怀所打破。设计师们不断尝试通过丰富的技术手段,来重塑人与自然、与世界的精神连接。而这种情感的投射,不仅丰富了产品的审美价值,还无声地建立起与使用者之间的深层联结和对话,让人们在享受便捷的科技的同时,找回对温度的感知和对美的敏锐。

而这样富有温度的设计以及对人本身情感的关怀,我们也能够在雷克萨斯的身上发现相似的理念。

在与驾驶者同行的旅途中,雷克萨斯始终坚持从人本身的感受出发,提倡平常风景,向内而生。抛却繁复流俗,回归自然与本真,呈现出“光而不耀”的温润气质。

刚刚于广州国际车展亮相的新雷克萨斯 LS 则延续了这种品格与美感。内室设计以“月光小径”为主题,特别打造“白金叶箔衬西阵织锦”饰板,将银箔线融入东方传统织锦工艺——西阵织中,并搭配锤炼至万分之一毫米左右的白金叶箔,呈现出月光流淌、波光粼粼的景致,如满月前后倾泻在海上的月光,折射出渐变光影,柔和而迷人。

这种对东方美学与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与运用,体现在每一个能直接感触到的细节上,为驾乘者营造一隅在繁忙都市生活中,心境澄明的安逸空间。当夜幕降临,月光洒在车舱内,与精致的切割工艺交相辉映,在这饱含东方艺韵、富有禅意的一方天地中,雷克萨斯将驾乘者带入自然雅致的生活质感,唱响山水,寻回“千古风流”。

喜欢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