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问
你想过自己的临终遗言会是什么吗?
2020/07/19
马克·吐温曾经深思熟虑过“预留遗言”这个想法。他觉得临终遗言应当是“在一息尚存之时,用充满睿智的话语华丽地把自己送达永恒的彼岸”。他同时也警告:“人在弥留之际,油尽灯枯,身体和大脑都变得不可靠了。”基于此,他建议遗言应该是事先筹谋、白纸黑字、亲友传阅、开诚谈论。
不幸的是,马克·吐温并没有践行自己的倡议。事实上,他给自己女儿的临终遗言不完整得令人泄气。这或许正应了那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老话。吐温躺在自己的临终床上和女儿克拉拉 说,“再见了。”他握住女儿的手,开始吊人胃口地低语:“如果我们再相逢......”随后就睡着了。几小时之后,他便没有了呼吸。
你也希望离开这个世界前能留下深邃的话语供后人瞻仰吗?《遗言图书馆》收录了许许多多名人的临终遗言,里面有精彩故事、历史洞见、痛彻心扉的柔情以及精辟如珠的妙语。不过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像马克·吐温一样,并没能为这生前最后一句话做好充足的准备,死亡不讲情面,总会不期而至。但是不管是早有准备,还是匆匆说出口,这些话语都具有意义,它们成了后人回看前人人生的入口,也都是人们在生死一线之际精神的凭证。
作者: [英]克莱尔·科克—斯塔基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企鹅图书
译者: 冯羽
出版年: 2019-8
托马斯·B. 埃尔德瑞克
(1836—1907)
美国诗人
“不管怎样,我将入睡,请熄灯火。”
伊桑·艾伦
(1738—1789)
美国独立战争的将军
临死前,身边的医生试图安慰他:“天使们正在等候你呢。”
艾伦答复:“她们在等,是吗?她们正等着,是吗?那就让她们等着。”
约翰·安德鲁
(1750—1780)
美国革命时期的英国陆军少校,在美国以间谍身份被处决
“这不过就是一个头点地的过程。”
奥地利的安妮
(1601—1666)
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的女儿,也是法国路易十四的母亲。 死前也念念不忘自己生前被无数人称赞和仰慕的玉手:“真不忍看着它们变得如此不堪,是时候离开了。”
鲁多维科·阿里奥斯托
(1479—1533)
意大利诗人
“此处终究不是我的归宿。”
简·奥斯汀
(1775—1817)
死前被问还有什么要求,她回答:“但求一死。”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685—1750)
“不要为我哭泣,我将去往音乐诞生的地方。”
杰里米·边沁
(1748—1832)
“我现在感觉自己快要死了。我们关爱别人就意味着使对方的痛苦最小化。此时不要让仆人们进来, 也拦住外面的那些年轻人。 当他们发现面对我的死亡自己无能为力时,他们会很难受。”
安德鲁·布雷德福
(1686—1742)
美国出版商
“噢,上帝,原谅所有印刷错误吧!”
尼古拉斯·尚福尔
(1741—1794)
法国作家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他因发表大胆的言论而被当局威胁要饱受牢狱之灾。 他通过朝脸上开枪和用裁纸刀刺伤自己的方式自杀。 他侥幸活了下来,但伤势严重,临死前受伤痛折磨将近一年
“所以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这世上人心不是已经支离破碎,就是已经如铁石一般无情。”
乔治·居维叶
(1769—1832)
法国自然主义者及动物学家
由于无法吞咽,他把一杯柠檬汽水递给儿媳妇时说:“看到我爱的人还能吞咽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
勒内·笛卡尔
(1596—1650)
法国哲学家
“我的灵魂啊,你已经被囚禁了这么;现在终于到了离开囚笼、摆脱肉体重负的时候了;你要勇敢快乐地接受这灵肉分离之痛。”
艾米莉·狄金森
(1830—1886)
美国诗人
“我必须进去了,雾已经升起。”
亚历山大·仲马
(1802—1870)
大仲马向儿子小仲马提及了他的文学作品:“告诉我,亚历山大,凭着你的灵魂和良心, 你相信我死后所有的作品仍将流传下去吗?”
阿梅莉亚·埃尔哈特
(1897—1937)
她在最后一次飞行前给丈夫的信中写道:“女人必须尽力去尝试男人们做过的事情。当她们失败时, 她们的失败对其他人来说也一定且只能是个挑战。”
这些遗言留下了时代的切片、死亡的瞬间,展露了当事人的信仰和情感,也囊括了后人对他的想象(后人会为了逝者的形象篡改遗言)。遗言被看得重要,因为它是唯一的机会,检验一个人如何对待死亡,一个人如何诠释自己的人生。你想过自己的临终遗言会是什么吗?你会早早地郑重准备好,还是任由语言在那时候随性迸发?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