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
2020/06/16生活的泥点也 可以是星空一片
李若兰 匡扶
或许你曾经在微信公众号看过他的漫画。这位本名匡扶的漫画作者,在“匡扶摇”上发布自己的作品。因为其独特的画风、电影的思维和文学的气质,他的作品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他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困境,从看似寻常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故事。你会在他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看到每个人内心矛盾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张力。
匡扶,在成为一个漫画作者之前学的是广告专业,21 岁就拿了全球四大广告奖节之一 One Show 国际创意节的第一名,从此在业界摸爬滚打。但在工作过程中“总觉得自己身上还有一些天赋和才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后来被北京突然从严的购房政策推了一把,既然买不了房,29 岁的匡扶决定辞职画漫画。
凭着九年义务制美术教育和两三节不成系统的油画课之后,匡扶决定出师,他抱着“不至于引起观者强烈生理不适就行”的良好心态,开始在一个名叫“匡扶摇”的公众号上进行漫画创作。
不同于市面上可见的那些以华丽画技取胜的作品,匡扶反其道行之,将自己简陋的画风发展成一种鲜明的个人风格:用 ipad 画画,用 PPT 排版。总之,一切从简。当形式被简化之后,创作重心自然就偏向了故事本身。
2017 年的七夕,匡扶通过采访式漫画作品《他们谈爱时不讲道理》和《他们不谈爱时讲了一堆道理》斩获百万流量,一夜窜入公众视野。其中《他们谈爱时不讲道理》讲了三组爱情故事:人类学女博士和说唱歌手、新媒体编辑和算法工程师、网红模特与酒业集团董事,向读者展示了虽然组合各异但浪漫程度都趋于一致的爱情模式。
2018 年匡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漫画作品集《回答不了》,在反映现代社会中人们生存困境的同时,也画出了人们藏在坚强外壳下的柔软内核,就算腿上溅满了生活的泥点,也可以看成是星空一片,匡扶用这份敏锐和细腻感动了百万读者。
《他们谈爱时不讲道理》
这一次,携新作《纳闷集》归来的匡扶在探寻人们的内心世界中走得更远了一点,他着眼于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时就会浮上我们心头的困惑,其中有对生活态度的选择、人生方向的纠结、创作者的困惑。他在这些挣扎中去挖掘人内在世界的纹理和生命力,探讨如何处理内心矛盾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以不同的故事结构勾勒了普通人的各式人生,以生活之名,探讨生命的平凡与伟大。
匡扶曾经讨论过关于作品好坏很显著的一个界限在于是否有足够丰沛的细节作为支撑。所以他是先生活,而后创作。匡扶的作品在社交媒体爆红之后,他本人也被誉为“天才漫画家”,但是不论媒体如何将其标签化,匡扶始终将自己定义为“以漫画为载体的叙事创作练习者”,最新的说法是“故事练习生”,其中有自谦,但更多展现的是他对自我的清晰认知,清晰在于他首先是一个叙事型的创作者,漫画只是诸多表达工具中比较投缘的一种。
《私奔的外婆》
《纳闷集》里,匡扶用六个故事把当代人们心理和生存中的种种纠结状态摊在了书页之上:
为了找到私奔的外婆,姨婆和“我”踏上旅程,一度抑郁消沉的“我”和风风火火的姨婆逐渐打开心门;因办公室高压生活而倍感疲惫的年轻人,裸辞去了一家二手书店做店员,看着店里往来的落寞读者,创作出了一本关于书与人生的作品;甘于平凡的男孩,喜欢上了讨厌千篇一律生活的女孩,然后对她说起了飞蛾与月亮的故事;橘色路灯下,一辆车里是自卑寡言的男孩与他暗恋的女孩,另一辆车里则上演着中年夫妻的婚姻故事;停电之夜,年轻人和一只乌龟玩起了创作游戏,寻找灵感,做着关于电影的白日梦;最后是改编自央视编导与父亲之间的真实故事,以父亲饱经风雨的一生,展现了两代人认真对待生活的动容故事,普通人的闪耀或许就是在平凡中将每一件事尽力做到最好。
匡扶以他电影式的镜头表现和文学性的表达另辟蹊径,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他的漫画里嵌进了威廉·福克纳、弗洛姆、马林诺夫斯基等各种领域的思想者,看过其作品的人都能识别他的内容中那种闻起来就很轻盈的文学气质,这种文学性的柔软或许也是他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
《被折角的人生或书》
匡扶的漫画几乎是以电影的方式在打磨作品,从景深、景别、镜头的剪接到对白设置,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台词都是他反复思考的成果。对匡扶而言,著名电影导演杨德昌是他的精神旗帜,匡扶希望自己也能试着去做一些越来越接近于好的东西,用愈发成熟的创作去开启新的叙事可能。
撰文 | 李若兰
以上内容转载自公众号“雅众”
《被折角的人生或书》(节选)
作者 | 匡扶
……
全文请见《纳闷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