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
2020/06/06比无知更可怕的是 塞满虚假的知识
列夫·托尔斯泰
虽然现在很多人不爱看书,但多少也认同读书的重要性。但读书应该怎样读呢?关于这个问题,托尔斯泰在阅读过程中收藏了很多金句。这些名家告诫我们,读得多不是读书的目的,重要的是获得智慧。
读书与认知
懂得少量真正好而有用的东西,胜过懂得非常多的平庸而无用的东西。
一套小型的文选就可能蕴含着一笔巨大的财富。那些从数千年间的世界所有文明国家中挑选出的最贤明、可敬的人,在这里以最好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智慧的结晶。这些人本身,也许从不露面并且难以接近。假如我们打破他们离群索居的生活、打断他们的学习,或许他们会不耐烦。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与生活习惯与我们相去甚远,但是他们甚至未向自己最好的朋友透露过的思想,在这里是用我们这些与他们不同时代的外人所理解的话语写就的。是的,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精神恩赐都归功于这些好书。
——爱默生
我们属于反刍动物,仅仅用大量的书填充自己对我们来说是不够的:只要我们没有嚼碎,没有将吞食的一切好好地消化,书籍便不会赋予我们力量和养料。
——洛克
切忌因阅读许多作家的作品以及各种各样的书籍而使你的头脑混乱不清。如果你想吸取有益的东西,那唯有靠真正优秀作家的作品来滋养你的头脑。过多的书籍无益于你的头脑,因此应当读公认的好书。如果偶尔产生读其他种类作品的愿望,那么永远别忘了回到原先的书籍里,绝不可流连忘返。
——塞内加
首先要读最好的书,以免来不及将它们读完。
——梭罗
只有在自己思想的源泉枯竭时读书才是必要的,这种枯竭现象在最聪明的人身上也时常发生。但是也有因为读书而使自己尚未固定的思想瓦解的——这是一种对抗精神的罪过。
——叔本华
文学常常是对生活现象的重复。无论你走向哪里,都会碰到无可救药的无知者——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他们就像夏天的苍蝇一般遍布各处,由此便出现了那无数的坏书,那奇多的妨碍好种子生长的文学莠草。这样的书籍耗费读者的时间、金钱和注意力,而这些时间、金钱和注意力本应当用以精读好书。
坏书不仅无益处,而且确实有害。因为十分之九的现行书籍出版,只是为了从轻信的读者口袋里骗取一些多余的银币;为此,作者、出版者和印刷者蓄意将书加厚。更有害、无耻和昧良心的欺骗行为是出之于按行计算的蹩脚作家之手:这些靠写作糊口者,按其粗制滥造之作的行数收取稿酬。他们极坏地影响了读者的鉴赏力,也践踏了真正的教育。
必须抛弃读书时的坏习惯以抵制这种危害。换言之,即不应当不加区别地读那些引起社会关注或是大造舆论的书。简言之,不应当读那些出版了一年便销声匿迹的书。
并且,不能不附带说明一下,为愚人写书者总是能找到广大的读者圈;而事实上,人类应当将短暂而有限的生命存在运用于认识所有世纪和民族的一流大师,认识极富于天赋的、像塔一般高耸于众多蹩脚作家之上的创作者。唯有此类作家有能力培养人和教诲人。
坏书读得再少也不为少,好书读得再多也不为多。坏书——是磨灭智慧的精神毒药。
因为许多人通常只痴迷于读新出版的书,而不去读所有时代的好书,所以那些靠写作糊口的蹩脚作家,便在狭窄的思想圈子里转来转去、老调重弹,导致我们的时代便在自己所设的泥坑中爬不出来。
——叔本华
有些知识是人人必备的。人若不掌握这些知识,其他那些知识便会加害于他。
苏格拉底常常向自己的学生指出,在接受每一学科的教育时,只要达到某一个必要的程度即可。他说,比如几何学,只要能够正确地测量买卖的土地,或者是能够将遗产分成几部分,或者是能够给工人分配工作就足够了。他说:“这实在是很简单的事。在稍作努力之下,你便不会对任何测量感到困难,哪怕是让你去丈量整个地球。”他并不赞同埋头去钻研几何学上的难题。他还说,即使一个人对这门学科知之甚多,但由于这种实际上并无甚需要的学问占去了他全部的时间,他就自然而然地疏远了其他种种有益的学问。关于天文学,他也只要求从天空的种种现象来了解夜有多长,或日、月、季节的情形,或者如何不致迷路,或者确定航海路线,或者适时换岗,等等。他附带说:“这门学问是非常简单的,任何一个猎人或航海者或随便什么人只要他想知道一点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他都可以学到。”但是更深一层地去研究天体上的种种轨道、计算星座或每个星球的大小,或与地球的距离,或探究它们的运行或变化,则是他所斥责的,因为他看不出这样做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他对这样的研究评价较低,但并不是由他自己的无知而来。相反,正是由于他本人对此类学问有过深入的研究,他才发现他不愿意为这些多余的事情浪费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时间和精力本来可以用在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的。
——色诺芬
搜罗各种知识的学者们是可悲的,自我满足的哲学家、贪婪的研究者也是可悲的。这些糟糕的富人每天都在大摆自己的智力宴席,就像昔日不断处于饥饿状态的乞丐拉撒路一般。这些人随便用些东西来填饱自己,因为这空洞的知识既无助于内在心灵的完善,也无助于社会的完善。
——费奈隆
让你的视线远离充满欺骗的世界,也不要相信自己的感觉,感觉是不真实的。要在你自身、在超个体的自我身上寻找永恒的人。
——佛陀哲言
如果从事实验科学只是为了它们本身的目的,并无哲学思想来引导,那么它们就好像没有眼睛的面孔一样。做这种事的往往是些没有太高天分的庸才,天分高的人是不会去做细节性的研究的。这种能力平平常常的人只为一门科学的小小领域倾注自己全部的能力和知识,这些人就在对其他领域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而获得了对那一个小小领域的全部知识。可以将这些人与钟表修配厂的工人相提并论:那里的工人中一部分人只做轮子,另一部分人则是只做发条,再一部分人是只做链条。
——叔本华
学习很多无益的知识,不如去了解少许人生之道。人生之道会使你远离恶,走向善;无益的知识技能只会将你带入骄傲的诱惑之中,妨碍你清楚地理解你所需要的人生之道。
可怕的不是无知,而是虚假的认识。一无所知胜过将谎言视为真理。对天空一无所知胜过把天空看作固体的,并且神就坐在上面。但是稍好一些的看法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就像天空一样,是无限的空间。无限的空间像固体的天空一样,两者的含义均不准确。
现代科学的主要弊端在于,科学不能够研究一切;并且也不知道,如果不借助于宗教,该研究什么。它研究的,只是那些自身持错误生活方式的科学人士所需要与喜欢的东西。
他们最需要的是——使他们有利可图的现行制度。
他们最喜欢的是——无聊的好奇心的满足。
在德国对自然史的研究终于达到了发疯的地步。尽管对于上帝来说昆虫和人都是有同等价值的,但是对于我们的理智来说并非如此。人要想了解鸟和螟蛾,他需要做多少调整啊!要研究自己的心灵,要训练自己的智力,学会做谨慎的判断,教会自己有一颗爱好和平的心,学会认清人并以敢于为他人说真话的勇气来武装自己。如果你找不到任何其他途径来达到这个目标的话,那就用数学来增加自己的智慧;不过还要注意,小昆虫还有无数种,对此只有肤浅的了解完全于事无补,而精深的了解则会把你引向无限。
“但是上帝在太阳里和在昆虫里一样是无限的”,你会如此说。我也乐意承认这一点。上帝在大海的沙子里也是无以计数的,沙子的种类尚无人做过分类统计。如果你没有听到特别的召唤,要你去有这种沙子的国度捕捞珍珠,那你就留在原地,耕种自己的田地吧:田地需要你全力以赴的耕作。并且不要忘了,你的大脑的容量是有限的。在你大脑里装着某个蝴蝶故事的地方,也许能找到激发你的智者思想、灵感的一席之地。
——利希滕贝格
智慧的多少不在于知识的广博。我们不可能无所不知。智慧的多少不在于知道尽可能多的东西,而在于知道,哪些知识是最需要的,哪些是不太需要的,哪些是几乎不需要的。在人需要的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知识是知道如何生活得好,即生活中恶尽可能地少,善尽可能地多。当今时代人们学习一切无用的技能,却不学这一最需要的技能。
最大胆的放肆想法是什么?就是不要让上帝存有我们不能理解的想法。
——加尔文
夸夸其谈者往往是知之甚少者,知之甚多者往往沉默寡言。
这样的情形很普遍,是因为:知之甚少者总是认为他知道的东西便是重要的东西,于是想讲给所有人听;知之甚多者则知道,还有比他已知的东西多得多的东西,因此他只是在当别人需要时才讲,而如果别人不问——他便不讲。
——卢梭
真正的有识之士一旦明白了道的必要性,他就努力实行道。平庸的读书人一旦听说了道的必要性,他时而会以此为满足,时而将其付诸实施,时而将其搁置一旁。一旦一个愚昧的读书人听说了道的必要性,他会对它加以嘲笑。这道如果不被嘲笑,便不算是道了。
——老子
假如一个人知道该如何提出问题,那么这本身就是这个人具有智慧和理解力的重要而必需的证据。因为假如提出的问题本身是荒谬的并且会引发不必要的答案,那么这样的问题,除了会侮辱提问者,还会引起不便,即冒失的听众会无意中做出荒谬的回答。结果会如同古人所说:一人挤奶,另一人却拿筛子来接(亦即驴唇不对马嘴)一样滑稽可笑。
——康德
假如所有的知识都是真正的知识,那么所有的知识便都是有益的了。但事实上错误的判断往往被奉为真正的知识,因此在选择你想获得的知识时就无法做到非常严格。
知识的领域是广阔无边的。因此如果想获得真正的知识,你必须在那广大的领域中分辨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以及什么是最不重要的。
当今人类积累了大量值得研究的知识。即使在这些知识中只掌握一个最为有益的方面,我们的能力也显得过于微弱,而生命也过于短暂。正如供我们所用的有大量财富,而当我们接受了这些财富之后,必然会像抛弃垃圾一样把相当多的部分抛弃掉。所以最好永远不给自己增添过多的累赘。
——康德
我们若过早读或常常过量地读那些提供给我们许多无法消化的内容的书籍,我们的记忆力就会变成我们的感觉和兴趣的主人;因此我们常常必须努力思考,以便使我们的感觉回归最初的纯洁无瑕,在别人的思想和观点的垃圾堆里找到自我,以便靠自身开始感觉和说话。简而言之,以便在某个时候开始靠自我生存。
——利希滕贝格
波斯哲人说:“当我年轻时,我对自己说:我想知道所有的知识技能。于是最终我达到了,似乎只剩很少的东西我尚不知道。但是当我老了时,我看到,我的一生过去了,而我一无所知。”
从你们的心中以及头脑中抛弃欲知天上和地上的一切的想法吧。一般说来,我们有关天道或存在法则的知识非常有限,但就这么一点也已经足够了,想要知道更多并非我们的幸福。我们应当相信:我们所要努力的是过谦虚的生活,并在自足中接受所面临的人生。超过这个界限的一切努力只会徒增混乱,超过这个界限的一切知识也只是徒增悲哀。
——约翰·罗斯金
天文学家们的观察和计算教会我们许多值得吃惊的东西;但是他们最重要的研究结果,大概是他们暴露了我们所知之有限性。没有人类的这些知识,理性便永远也不能够展现人的知识之有限性;而如果我们能够对此好好地思考一下,便会在确定我们的理性活动的最终目的时发生极大的变化。
——康德
“地上长着草——我们看到了它们,这在月球上大概是看不到的。在这些草上有纤维,在这些纤维里是微生物,但是在这之后便什么也没有了。”——这是多么自负的话!“复杂物体由元素构成,而元素是不可分的。”——这是多么自负的话!
——帕斯卡
可怕的不是无知,可怕的是虚假的知识。世间的一切恶都是因它而起。
知识是无限的,因此知之甚多者对知之甚少者的优越感便几乎不值一提了。
知识贵在质量,而非数量。有些人可能知道得很多,却不知道最需要的东西。
无知并不可耻和有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无所不知;可耻和有害的是,不知道故作知道。
人们无法知道和理解世上发生的一切,因此他们对许多东西的评价是错误的。人的无知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人与生俱来的无知;另一种——可以说,是对真理、智慧的无知。假如一个人学会并掌握了人们已知的所有知识技能,那么他将会看到,所有这些知识加起来,是如此微不足道,根据这些知识是无法真正理解上帝所创造的世界的:他于是坚信,有学问的人,实质上,依然像普通的、无学问的人一样,一无所知。但是那些学会了皮毛的平庸之辈,只粗粗学到不同学科的肤浅知识便骄傲起来,他们脱离开了与生俱来的无知,但却没有达到那些理解了人类所有知识之不完善与微不足道的学者们的真正的智慧。这些自恃为聪明人的人们是在把世界弄浑。他们对一切都自信地、轻率地评价着。当然,他们也在犯着错误。他们善于蒙蔽他人,而人们常常对他们很尊敬。但是普通人看到他们的无用,便对他们嗤之以鼻;他们则蔑视普通人,视其为无知之辈。
——帕斯卡
假如只允许一部分人生产食物,而禁止另一部分人生产,或者他们不可能生产食物,那么食物品质就不会好。同样,科学和艺术也是如此。一个特定阶层拥有了对科学和艺术的垄断,只有一点不同,即在有形的食物中不可能有非常大的对自然性的偏离,在精神食物中则可能有非常大的偏离。
智慧——是伟大而广博的现象,它要求人投入尽可能多的空闲时间。无论你已经应付了多少问题,你仍然不得不为那必须研究和解决的众多问题而受苦。这些问题是如此包罗万象,如此众多,需要你从意识中排除一切多余的东西,以便为智力活动提供全部的空间。我是否将自己的一生浪费在空谈上了呢?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学者们对于谈话的思考多于对生活的思考。应当去发现,过度的卖弄聪明会产生怎样的恶并且它可能对真理是如何危险。
——塞内加
高等学校教学上的空谈,常常不过是为回避难以解决的问题所达成的共识,所说的话语也是含糊其词,含义不定。因为“我不知道”这句方便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冷漠的话,在学院里是不被人们乐意听到的。
——康德
真理必须克服无数障碍,从而准确地写到纸上并从纸上重新进入人的头脑。撒谎者是真理最软弱、最危险的敌人。首先是,充满激情的作家,他们讲述所有东西并推敲一切东西,就像稍有醉意的某一类人一样;其次是,自诩为精于揣测人心的专家,此类人将人的每一个行为都看作或者想看作是对其一生的反映;最后是,有美德的、笃信宗教的人,他们出于尊敬而相信一切,对于15岁以前所学到的东西概不细究,他们的建树就是在未被细究的那个基础上所做的一点研究。这些人统统是——真理最危险的敌人。
——利希滕贝格
所有不能忍受任何对科学表示藐视举动的狂热捍卫者,通常都是那些在科学领域走得不远并且私下里意识不到自身的这一缺点的人物。
——利希滕贝格
文化——是比教育更经常地用以遮盖无知的面具。
——露西·马洛丽
徒具学问不做事的人就如同不下雨的云彩。
——东方哲言
那些不把自己直接的思想用话语表达出来,而是字斟句酌拘泥于形式的作家不是好作家。假如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以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他们总是会尽自己的一份努力以促进人类世界整体的改善,并会成为值得世人注目的人了。
——利希滕贝格
认为知识广博是优点的想法是错误的。知识贵在质量,不在数量。
苏格拉底尽管认为愚蠢与智慧不能并存,但也没有将无知称为愚蠢。但是他把没有自知之明并且自以为懂得本不了解的东西称之为狂妄。
——色诺芬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哲学、科学和理性的时代。好像所有的学科都联合起来,以照亮人类生活的这一迷宫里的道路。大型图书馆向众人敞开,到处是中学、小学、大学,自幼便为我们提供着利用数世纪以来出现的人类智慧的机会。大概一切都有助于我们智慧的形成和理性的确立。那么,由于所有这一切我们就变得更好或更聪明了吗?我们是否更好地知道我们的使命和目的了呢?我们是否更好地知道我们的责任?更主要的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是什么?从这一切虚幻的知识中我们除了得到敌视、仇恨、无知和怀疑,还获得了什么呢?所有的宗教学说和教派都在证明着,唯有自己一家教派找到了真理。所有的作家都自恃唯有自己知道,我们的财富是什么。一位向我们证明——身体不存在,另一位则说——精神不存在,第三位则说——精神与肉体之间没有联系,第四位说——人是动物,第五位说——上帝不过是镜子而已。
——卢梭
有些人实际上只懂得一点点,却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有极少数人尽管对终极目标一无所知,但他很清楚自己的无知。后者比前者要好得多!
——梭罗
在独立思考时我们可以避免如此多的不必要的阅读!
难道阅读和学习是一回事吗?有人不无根据地断言,图书出版虽然促进了丰富的知识更广泛的传播,但也有损于知识的质量和内容。因为读书过多有害于思考。我所研究的学者中,最伟大的思想家恰恰是最不博览群书的。
教会人们应当如何思考,而不是只教会他们应当思考什么——偏见便会预先得以防止了。
——利希滕贝格
善于隐藏自己愚钝的人胜过渴望显露自己智慧的人。
为了达到道德的完善,首先必须保持心灵的洁净。而只有当心灵追求真理、意志追求崇高境界时,心灵才是洁净的。所有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具备真知灼见。
——孔子
就如同身体因新鲜空气而强壮或者因腐烂空气而虚弱一样,智慧因读书而增强或者因不读书而退化。
——约翰·罗斯金
引起争议的知识是可疑的。
知识是工具,而非目的。
人们知之甚少,其原因在于:他们努力认识那些或者无法理解的东西,如上帝、永恒、精神;或者那些不值得思考的东西,如水如何结冰、数学如何计算、何种病有何种细菌,等等。
真正的知识之路只有一条:人只需懂得如何生活即可。
为了拔掉扎在脚上的刺,往往必须借助于另一根刺;而脚上的刺一旦除掉,两根刺同时都可以丢弃。同样,智慧唯有为了除去蒙蔽“真我”的无知,才是必要的,但智慧本身并无价值。它不过是工具而已。
——婆罗门教哲言
“噢,我是多么不幸!我想读精彩的和最有益的书,但是先得完成这个讨厌鬼求我做的事。”
难道我要告诉你,你的责任就是在别人向你求助时才读书吗?你应该明白并记住一点:什么是上帝想要你现在就做的事,什么是他不想要你做的事。前日他安排你独处,为的是要你与自己倾谈,读书、写作,为行善事做准备。而今天他将有事求你的人带到你面前。上帝仿佛是用这件事在告诉你:
“从你的独处中走出来,在这个事上展示你所学的东西吧,让你自己和别人检验你所读所思的成果的时候到了。”
不要出丑,不要因为人们打断了你的事情而抱怨:因为假若没有他们,你又为谁服务?你读那有关如何更好地为人们服务的书又有何用?
——爱比克泰德
科学应当用以确立宗教信仰,而非获得财富。
——萨迪
拥有了知识却不使用的人就如同只耕地却不播种的人。
——萨迪
认为人生的主要事情就在于获取知识的人就如同飞向烛光的蝴蝶——它们自身在毁灭并且还遮挡着光。
在学者这一词中只包含着一个概念,即某人在某方面学了很多东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学会了什么。
——利希滕贝格
人生的目标是——履行上帝的律法,而非获取知识。
圣人并不怕无知,也不怕怀疑、困难、审查,他唯一所怕的是:不懂装懂。
应该多学习,以便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蒙田
永远不要羞于问别人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要永远说真话,尽管你知道,真话会令人不愉快。
有学问却不用者就如同只知耕地,却不知播种者。
——阿拉伯哲言
研究哲学史和自然科学史的人将会看到,最伟大的发现者往往是那些认为大家所公认为无可置疑的东西不过仅是假想而已的人。
——利希滕贝格
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
——《圣经·帖撒罗尼迦前书》第 5 章第 21 节
人的精神食粮不存在缺乏的问题,所缺少的只是人摄取它的能力。垂死的人并非因为空气不足而无法呼吸,而是因为缺乏呼吸空气的能力。所有这些要素都是曾经在世上存在过,或者将来会存在的体力的、脑力的以及精神的要素——现在也存在于世上。圣人的任务就是懂得如何掌握这些要素。
——露西·马洛丽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道什么是好的,应当做什么;而在于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次好的,因而知道什么必须先做,什么必须后做。
指导人一生行为活动的知识高于一切。
有关生活法则的知识对人至关重要;但是最重要的知识则是引导我们走向自我完善的知识。
——斯宾塞
若拥有学问的巨大宝库而感到自满,不如只拥有少量健全的思想而满怀谦虚。并不是学问有什么不好,任何学问都应该有其益处,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先建立道德良心和道德生活。
——坎普滕的托马斯
科学的发展无助于风俗的净化。在我们对其生活有所了解的所有民族那里,科学的发展加速了民族的蜕化。现在的不良现象之所以产生,其原因在于,我们将空洞而虚假的知识与真正的高尚的知识混同。就其抽象意义而言,科学普遍地应受到尊重;但是现在的科学,即极不理智的人们所谓的科学,应得的不过是嘲笑和鄙视而已。
——卢梭
我们期待于老师的是,他能在学生中首先造就深明事理的人,然后是明智的人,最后才是博学多识的人。
这样方式的好处在于——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况一样,如果学生永远也达不到博学多识,他仍然会从学习中获益,并且会成为即使不是为学校教育,那么也是为生活做好充分准备的人。
假如将这一方法颠倒了,在学生尚未具备自己的判断能力之前便给予知识,让他累积了许多借来的学问(那只是被硬塞的,并非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东西),那么他的精神能力不但毫无长进,反而在自认博学的陶醉状态中腐化。这便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缺乏判断能力的学者,或一些学院出身的人,比社会其他阶层的人在处理生活问题时的想法更迂腐。
——康德
唯有做事得体的人才是真正的博学者。
——印度哲言
如果思维习惯有误,意志便不会正确,因为习惯对意志的影响最大。思维习惯只有建立在整体生活的永恒法则基础之上时,才会是最好的。
——塞内加
凡是智者说的话我们都应当注意,即使他言行不一。人应当听取教诲,即使这教诲写在墙上。
——萨迪
在知识中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对知识正确的评估。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样的知识是最重要的,什么样的是次要的,以及什么样的是最不重要的。
本文摘自《托尔斯泰读书随笔》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