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
2020/05/31结束漫长的隔离 与艺术见面
单读
2020 年 5 月 26 日,北京 - 第四届画廊周北京携近三十个展览在北京 798 艺术区向公众开放。画廊周北京 2020 是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爆发以来中国第一个艺术活动也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重启的画廊周。本届的公众活动还有一系列在全城范围内和在全新的画廊周北京 App、网站和社交媒体等线上渠道共同展开的衍生活动。 今年单读受到了画廊周北京的邀请,在漫长的社交隔离期后,久违地获得了在现场的艺术滋养。今天和大家分享几个有意思的作品。希望大家可以和朋友相约,与艺术见面。
《葛宇路》
葛宇路
推开大门,走进“北京公社”,眼睛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展厅的黑暗。仅有的光线来自环绕现场的八块小屏幕,循环播放着葛宇路创作的八段影像。屏幕的亮光照出了位居中央的电池,它正是展厅电力的提供者。而电池所储存的电量,是靠葛宇路骑自行车转化出来的。开展当天,从住所河北燕郊到位于 798 的北京公社,葛宇路骑行了一路,用时 5 小时。他耗费的体力可以换取 1 小时的电力,这意味着如果要保证展览继续,他还得时不时地骑自行车充电。
展览之外的行为和屏幕上播放的内容相呼应,都是向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法则做出抵抗。被现代科技豢养的人,不会注意到城市边缘到中心的距离,不会留意到电的产生和运输;被现代治理管控的人,不会意识到一条路或一站公交背后的权力,一扇防盗窗或一个监控摄像所包含的隐喻。而葛宇路用自己的策略、行动,让这些成为可见的问题。从将北京的无名路变为“葛宇路”到《葛宇路》,葛宇路用情境主义式的方法拆解社会系统,通过介入日常生活的脱轨实践,制造出杂音。
《线》
汉斯·欧普·德·贝克
“未完待续:常青画廊中国十五周年暨系列项目展”在画廊周北京 2020 之际推出第一期,带来了四位艺术家的项目:邱志杰、丹尼尔·布伦、卡德尔·阿提亚、汉斯·欧普·德·贝克。6 年前,我在常青画廊看过汉斯·欧普·德·贝克的个展《夜画》,这次再看汉斯的新作品《线》,竟有相似的感受——我会陷入惊人的安静。
“无论时间、地点、周遭,命运总会把那些注定要相遇的人用一条无形的线连接起来。”汉斯笃信这一观念,由此创作了《线》。线是人与木偶的联系,也是两个木偶间被牵引的宿命——直到死去,他们注定互相吸引,为对方喜忧。《线》这部作品延续了汉斯一贯的艺术风格,肃穆、静谧,没有具体的语言,而只有某种旨意。他带来的视听刺激,让我们不再深陷于现实本身,而是抽身出来,全神贯注地去关心左右现实的那些精神观念。
《时间,历史,我们》
蒲英玮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时间,历史,我们》展出了蒲英玮全新创作的五幅组画,及与此相关的装置与影像。这是一个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展览:它极具视觉冲击力,是破败的建筑残骸辅以简洁有力的标语,是刺眼的红色直面与个人命运并行的宏大政治历史叙事。但他的方式不是记录,像博物馆一样,原原本本地呈现那些素材。他大胆地进行重组,社会主义文宣和资本主义广告重叠在一起,历史的材料和当下的创作重叠在一起。他重组了记忆,创造出了另一种真实,新的叙事的可能性。身处展厅,我们无法回避对时间、历史的追问,无法回避它们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痕迹。
《世界问题的中心》
詹姆斯·李·贝耶斯
作为山中天艺术中心的开馆首展,《从屏幕到观念—50 年的历史》展示了在线屏幕艺术的早期历史。在互联网还未存在,也没有其它在线视觉媒体出现的时代,它被简称为“电视艺术”。从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到劳伦斯·韦纳(Lawrence Weiner),展览中的 30 位参展艺术家均是当时最重要的前卫艺术家,也是最早使用屏幕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他们来自于不同的艺术运动,例如行为艺术、过程艺术、贫困艺术、观念艺术、摄影和大地艺术。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一层空间展出作品《世界问题的中心》——詹姆斯·李·贝耶斯(James Lee Byars)的传奇性观念作品,当代艺术史上首次将现场直播作为媒介进行创作并与观众互动的艺术作品。这是它第一次在中国展出,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在这部作品中,贝耶斯试图从当时最聪明的100个人那里收集世界上最重要的 100 个问题。贝耶斯与他的嘉宾用各种方式展开对谈,而这些对谈不是“问与答”,而是“问题引向问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