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2020/04/26

世界再次分裂

全球书情
即便没有出现新冠疫情,2020 年也不会是平静的一年。在年初,美国与伊朗正在以可怕的节奏滑向军事冲突,中美“贸易战”仍在持续,俄国政府重组,中东乱局照旧。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让近代人对于美好世界产生出奇的向往,然而我们看到,科技不断进步,人性却做不到。今天的全球书情,我们关注 5 本分别来自中国大陆、港台以及西方的新近出版物。几位作者处于不同的视角、立场,同时描述一个“重启对立”的世界。

《历史的回归》

640-141.jpeg

《历史的回归》
[加拿大]珍妮弗·韦尔什著
鲁力 译
三辉图书丨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
2020-1

这本书名为“回归”,但我更愿意称之为“倒退”。书中所细数的种种潮流与现象,如今正在全球迅速蔓延,诸如“冷战”的回归、“伊斯兰国”的出现与壮大、中东难民与移民潮、阶级固化与财富分配不均……作者的目的既明确又单纯——反对政治评论家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观点,即反对将自由民主视为“人类统治的最终形态”,并导致“历史的终结”。

本书作者珍妮弗·韦尔什来自加拿大,生于 1965 年。在她看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府所奉的自由民主,并没有他们所宣称的那样完美,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也并不如福山预测的那样乐观。一方面,西方国家无法抹平国内日益加剧的经济分配不均鸿沟;另一方面,他们所发动的类似伊拉克战争的暴力冲突,恰恰助推了诸如“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的诞生。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非支持珍妮弗的观点,而是支持她的质疑精神——反思自“二战”以来由西方主导的价值观。

640-140.jpeg

2016 年 11 月 2 日,伊拉克士兵在摩苏尔附近与伊斯兰国国旗合影。图片来源:美联社

就所涉议题范畴而论,这本书的篇幅实在不长,全书不过 13 万字出头。针对一些具体案例、事件,作者往往直抒胸臆、点到为止,很难做到追本溯源,同时也难说有什么新的角度和见解。但对于缺乏当代政治知识背景的读者而言,这样略显浅显和笼统的文字,却恰好是一本易于上手的入门读物。


《民族的重建》

640-139.jpeg

《民族的重建》
[美]蒂莫西·斯奈德 著
潘梦琦 译
三辉图书丨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
2020-1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相比西欧诸国,东欧是一片相对陌生之地。东欧,原本融合了不同语言、文化、宗教、阶级的庞大共同体,如何在四百年间,分裂为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波兰这四个国家,以及四个现代语境中的“民族”。它们一度成为苏联武装自己的盔甲,而在陆续独立(或摆脱苏联控制)之后,它们又成为西欧钳制俄罗斯的排头兵,走上“民族重建”之路。与朝代更迭明晰、核心领土相对固定的中国相比,在东欧四国人心中,祖国、民族甚至自我的概念却可能有着不同的解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在理解这种认知差异的同时,也能更加认清我们自己。


《埃及的革命考古学》

640-138.jpeg

《埃及革命考古学》
[美]何伟 著
冯亦达 译
八旗文化 出版
2020-1

在离开中国之后,何伟去往另一个变革中的古国——埃及。抵达时间是 2011 年 10 月,“阿拉伯之春”后的第一个年头。彼时穆巴拉克刚刚下台,军方残党依旧握有权柄,底层民众抗议活动接连不断,整个埃及的民主之路如同悬在钢丝上一样,谁也不知道下一步会踩稳还是踩空。

何伟利用明暗两条线,讲述了埃及此后的国家命运。明线如我们在新闻报道中获知的信息相差不远:保守伊斯兰主义团体“穆斯林兄弟会”在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其领袖穆尔西当选埃及第一任民选总统。紧随其后,穆尔西大手一挥,迫使超过两百位高阶军官退役,同时推举少壮派军官塞西出任国防部长,就此,保守伊斯兰主义者打败军方,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仅仅一年之后,穆尔西就因其极权主义倾向,而被解任判刑,推翻并接替他的正是他亲手提拔的军方人物塞西。

640-137.jpeg

埃及前总统、埃及第一位民选总统穆尔西在2015年出庭受审期间。图片来源:欧新社

在著名的“中国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中,何伟习惯从平凡人身上捕捉宏大事件映下的影子,以小见大来佐证他的观点与论断,这是国际新闻报道中所不常见的暗线。这条暗线被何伟延续进了新书中。在《埃及革命考古学》中,你将认识萨依德——一个出身卑微的信仰虔诚的垃圾清运工,马努——一个善良真诚,但只因其“同志”身份而被社会推向边缘的翻译,里法阿特——一个喜欢自己编课文的自由派阿拉伯语老师……如果说穆兄会、穆尔西、塞西的故事更像是当代政治八卦,那么萨依德、马努这些底层人则构成了埃及更加真切具象的面貌——一个上千年的宗教社会在面对新兴资本主义时的彷徨、恐慌、挣扎直到分裂。


《黑浪》

Black Wave

640-136.jpeg

《黑浪:沙特阿拉伯,伊朗,文化、宗教与集体记忆对抗下的中东四十年》
Black Wave: Saudi Arabia, Iran, and theForty-Year Rivalry That Unraveled Culture, Religion, and Collective Memory inthe Middle East
金·加塔斯(Kim Ghattas) 著
Henry Holt & Company 出版
2020-1

黎巴嫩裔记者、作家金·加塔斯(Kim Ghattas)曾作为BBC记者长年驻扎中东,参与报道过 2006 年的黎以冲突。而在这本《黑浪》中,作者将描述逊尼派人口多数国沙特阿拉伯与什叶派人口多数国伊朗的对抗。对抗之始则可追溯到 1979 年爆发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伊朗末代国王巴列维被推翻,什叶派革命领袖霍梅尼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沙特与伊朗原本的盟友关系随之土崩瓦解。

事实上,宗教对立只是摆在台面上的诱因,美国与前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才是推动这场对立的幕后黑手。作为全球重要的能源出口国,沙特和伊朗既是美苏(美俄)角力的前线,也是搅动整个中东乱局的两个主轴。当如今的中东成为被战争和恐怖主义笼罩之地,究竟谁在从中获利?或许你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提示。


《骚乱:查理周刊》

Disturbance: Surviving Charlie Hebdo

640-135.jpeg

《骚乱:查理周刊》
Disturbance: Surviving Charlie Hebdo
Europa Editions 出版 
菲利普·兰孔(PhilippeLançon) 著
2019-12

2015 年 1 月 7 日,几名声称效忠伊斯兰国的恐怖分子冲击法国巴黎《查理周刊》总部,枪杀了包括周刊主编在内的 10 人。在与随后赶到的警察交火时,他们还射杀了 2 名警察。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随后几日,法国全境爆发超过 50 起反穆斯林事件,伊斯兰建筑成为被攻击的目标,以此作为对恐袭受害者的声援。

640-134.jpeg

2015 年,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卡拉奇,抗议者手持标语牌游行,抗议《查理周刊》发表讽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图片来源:法新社

本书作者菲利普·兰孔(PhilippeLançon)作为《查理周刊》的记者、作家,在 1·7 恐袭事件中遭受重伤。为了治疗被枪击中的手臂和面部,兰孔在医院中治疗数月之久。但最折磨他的,是那段眼睁睁看着同事在袭击中死去的记忆。在本书中,兰孔将回顾他在1·7《查理周刊》袭击事件的亲身经历,同时讲述如何借助文学的力量,走出内心的阴霾。

出版是观察世界的窗口,是社会心理脉动的晴雨表。——刘苏里

喜欢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