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20/04/07

一场风暴即将到来

重新想象梁启超
1898 年秋天,随着新旧两派矛盾与冲突越来越多,许多人开始担心局势失去控制,皇帝不再拥有决策权力。康有为等人感到焦虑,因此想出来许多办法想要帮助皇帝“恢复政权”,这些做法中既包括延请伊藤博文作客卿,以及游说袁世凯“围园劫后”。—— 许知远

1898

时间:1898 年

地点:北京

人物:康有为、谭嗣同

1898 年,世界格局缓缓发生变动。3 月,德国利用一年前的巨野教案将山东胶澳地区据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参与全球殖民地的争夺,与英国、俄国关系日益紧张;4 月,美西战争爆发,数月内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一败涂地,被迫承认古巴独立、关岛、波多黎各等地归属美国,新帝国正冉冉升起。

1898 年 9 月的北京,燥热的夏天转入悲凉,变法阵营与反变法阵营的冲突愈演愈烈。处在两派之中的光绪皇帝企图调和两派间的对立,同时缓和与太后之间的紧张关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康有为会见伊藤博文

康有为等人感到焦虑,担心局势失去控制,皇帝不再能有决策权力,因此想出来许多办法想帮助皇帝“恢复政权”,这些做法中首先是延请伊藤博文作客卿。

甲午战争后,伊藤博文一度在议会选举中失势,前往中国考察风土,并对当时改革中的中国提出自己的看法。维新派对伊藤博文寄予很大期望,久历日本政局的伊藤博文如何看待中国的改革,是值得探索的事情。

会面安排在下午三点。短暂的寒暄后,康有为迅速切入正题,像很多人一样,他希望伊藤博文能为中国的维新提供建议。伊藤说,贵国若想变法,要先除去自尊自大的陋习,不能自称中华,把他人都比作狄夷。康有为的自辩说,这是过去的看法了,甲午之后,“各地学校、学会、新闻、杂志纷纷并起,民间知识大开”,年轻一代已经有了新观点。

他希望听到伊藤对于更根本问题的回应:该如何变法。伊藤反问康有为,你认为过去几个月变法缺乏成效的原因是什么?康说,变法的要害是必须要全变,但皇帝却缺乏足够的权力推行这一整套方案。伊藤则颇感意外,说“贵国君权专制无限,环地球之所知”,怎么反说自己无权?康有为则把问题归咎于慈禧太后,她“不知中外情形、本国危机,故不欲改革”,围绕慈禧周围的“后党”“皆绝少见识”,甚至不知五大洲的名字,这些人还担心“改革只让汉人得利,满人则不利,凡倡论变革者皆是阴谋叛逆之人”。康有为劝说伊藤,若能见到慈禧,要奉劝她中国的变革者是衷心为国家谋利,并无他意,而且满人与汉人都受益,满汉两族“如一母生两子……满汉界限,切不可分”,他还想让伊藤劝太后“与皇帝共讲求变法的条理”。

谈话一直持续到“暮色苍苍,座皆举烛”,伊藤没有给出任何确实的许诺。他两天后才能见到皇帝,至于能否见到慈禧,仍是个未知数。

回到南海会馆的康有为,再度与众人陷入焦灼。一段时间以来,他们风闻满人权贵们奔波于天津与颐和园之间,废掉皇帝的谣言早已四处流传。如今伊藤态度模棱两可,这令袁世凯变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孤注一掷借东风

谭嗣同拜访袁世凯

为了应对荣禄与慈禧太后企图废立光绪皇帝的阴谋,维新派决定游说军政界的新星袁世凯参与政变行动。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会面充满了戏剧性,他们的对话、思考以及最后付出的行动,最终决定了彼此的命运。

640-148.jpeg

袁世凯(1859—1916),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

当日七点过后,梁启超进城前往金顶庙,谭嗣同则前往袁世凯寓居的法华寺,一同去的可能还有徐世昌。

他们应该乘坐骡车从正阳门进入内城。没有路灯的北京即将陷入黑暗,显露出另一种面貌。“夜晚的街道空无一人,也没有任何照明,街道的两旁砌着灰色的矮墙,一眼望不到头,让人压抑得有些透不过气来,感觉自己仿佛是这个消失的世界上唯一存活的生灵,偶尔也能碰上一两个中国人,手里提着一个灯笼,从黑暗中忽闪出来的模糊的轮廓看上去好像穷困迷途的鬼魂一般;他们也在找路,所有人都没有足够的光线”。

报房胡同的法华寺与京城的历史紧密相连。它原本是一个明代太监的大宅,后改为寺庙。到了清代,它见证了混乱与屈辱。恭亲王的京师巡访处设在此地,他在这里与外来者进行谈判,由此展露出的才干把他推向了权力中心。再后来,这里成了文人乐于选择的居处,寺里的海棠院尤受欢迎。

七月二十九日入京后,袁世凯一直住在这里。过去几日他既充满喜悦,也令人不安。他不仅蒙皇上召见,还意外地升任候补侍郎。京城的政治气氛变化剧烈,人人都觉得变局将至,却不知会以怎样的形式爆发。八月三日袁世凯更为繁忙,他一早就前往贤良寺拜会李鸿章,“久谈兵事”——李中堂刚刚意外地被驱逐出总理衙门,却还没有丧失慈禧的信任。饭后,他又前往奕劻的王府,不巧的是,恭亲王正在颐和园面见太后。傍晚,他接到小站军营的电报,说多艘英国兵船在大沽海口游弋;荣禄也传来电报,说已调聂士成的十营兵到天津,驻扎在陈家沟,并要袁世凯迅速回防。袁世凯还要等待皇帝的面训,暂时不能回津。当天晚上,他与幕僚起草给皇帝的奏疏与荣禄的书信,正在秉烛拟稿时,听到外面有人说话,接着守门人持名片来,说是一位军机大人求见。袁世凯“急索片视之,乃谭嗣同也”。谭大人不候传请,直接来到客堂。

很有可能,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袁世凯比谭嗣同年长六岁,个子矮小,体格壮实,走路的时候还有些轻微摇摆,看似貌不惊人,但有些人觉得他“充满魔力和智慧的善于明察秋毫的眼睛,总能引人注意”。谭嗣同有文人少见的武人气,袁世凯则是具有革新思想的军人,他们是各自圈内的异类,是皇帝宠幸的新贵、城中的话题中心。

“余知其为新贵近臣,突如夜访,或有应商事件,停笔出迎”,袁世凯日后写道。谭嗣同先是恭贺他荣升,接着要他进入内室,说是有密语要说。袁世凯支出仆从,两人进入内室。在照例久仰之类的寒暄过后,谭嗣同说袁世凯的面相有“大将格局”,又问起五号的请训情况。袁世凯说正在拟折请训,因英国船来到天津附近海面,他想急速去回防。谭嗣同却说,中国真正的忧虑不是外敌,而是内患。接着,他说起南海会馆众人的猜测,荣禄正在密谋废掉光绪,他对于袁本人也颇有猜忌。袁这次的超升,其实是多亏康有为等人的努力。谭嗣同又拿出一份名片状的草稿,打开一看,竟是光绪的口吻:荣某废立杀君,若不除掉他,性命不能保也。皇帝会在袁世凯初五请训时面付朱谕一道,令其回小营,带兵前往天津,宣读朱谕,将荣禄正法,并即刻代任直隶总督,然后昭示天下,封禁电局铁路,再派遣一部军队入境,一半围颐和园,一半守紫禁城。

读到此处,袁世凯已经“魂飞天外”,并诘问谭嗣同为何要围住颐和园。谭嗣同的回答一定让袁世凯飞往天外的魂魄更加回不来:“不除此老朽,国不能保。”他安慰袁世凯,除去慈禧的任务会交给湖南赶来的好汉,还不无威胁地要求袁世凯一定要答应下来,“如不许我,即死于公前”,或者反过来,“公之性命在我手中”。

袁世凯则试图说服谭嗣同。“天津为各国聚处之地,若忽杀总督,中外官民必将大讧,国势即将瓜分”,何况还有董福祥、聂士成以及淮军、旗兵各种军队驻扎,而新军只有七千人,另外“本军的粮械子弹,均在天津营内,存者极少,必须先将粮弹领运足用,方可用兵”。袁对谭说需要半个月以上的准备,才能答复。谭等不了这么长时间,似乎真的拿出一份朱谕。据袁世凯日后回忆说,“乃墨笔所写,字甚工,亦仿佛上之口气”,但他发现上面并无杀荣禄、围颐和园的字句,只是要扬、刘、谭、林四章京另议变法之策。

谭嗣同转而声称,这并非原诏,责怪林旭误事,未把原件给他。在日后的追忆中,袁世凯称自己此刻已然识破谭嗣同的谎言,却又要保持谨慎,因为谭不仅是天子近臣,而且情绪愈加激动,“几至声色俱厉”,更重要的是,谭嗣同“腰间衣襟高起,似有凶器”。为了和缓气氛,袁世凯建议将政变时间推迟到九月天津阅兵之时,“军队咸集,皇上下一寸纸条,谁敢不遵,又何事不成”?他还许诺,一定劝荣禄请皇上前往天津。这似乎说服了谭嗣同,他再次强调袁世凯的重要性:“报君恩,救君难,立奇功大业,天下事入公掌握,在于公;如贪图富贵,告变封侯,害及天子,亦在公;惟公自裁。”谭嗣同又向他谈起皇帝与太后不合的原委,并发下狠话:“自古非流血不能变法,必将这一群老朽,全行杀去,始可办事”。倘若这个场景属实,袁世凯一定被再度震惊。此时夜已深,袁以还有奏折要写为由,请谭嗣同离去。

对于那个夜晚,袁家的老仆多年后回忆说,“有一天下午八点多钟,突然有一个人求见袁大人”,门上拦不住,此人直入袁大人的书房。关于当晚的会面,“大人的精神很不安,那人态度很严肃,一手拿着手枪,一手拿着簿子,请大人在簿子上签名。大人开始有为难的样子,最后还是签了”。老仆记得,袁世凯等那人走后,就匆匆地前往某亲王处。之后不久,老仆听说,“那个人就是谭嗣同”。

山雨欲来风满楼

八月五日,北京城的节奏一切照旧。袁世凯一早赴宫门请训完,接着乘坐十一点四十五分的火车返回天津,“同城文武各官咸望迎接,一时颇为热闹”。康有为的离去则冷清得多,清晨四点,他把一切行囊留给康广仁,“在火车上买了一个包房,一直到塘沽”。

皇帝在勤政殿接见了伊藤博文,会谈持续了两刻,除去礼貌性的问候,他们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性的交流。维新派仍在继续上折,杨深秀甚至建议“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合成一邦。在附片中,他还请求挖掘圆明园中可能窖藏的金银,以作练兵之款。一位叫恩裕的官员上奏,请皇上下旨给孙家鼐,并转饬梁启超,务须不惜重金,聘请精于西学、通华语、识华文的西人主持译事,而以精华文、通西学的中国人辅佐之,专译西书。

一场风暴即将到来。

640-4.jpeg

2019

时间:2019 年

地点:北京

人物:许知远

最后一章是一个戏剧场,每个人都像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我在写的时候特别希望能会一点古希腊剧作家那样的雕琢能力,可惜当时没有这个能力,可能史料也不够。这也使我意识到中国历史书写得多么苍白,所有这些历史人物在重要的历史时刻、瞬间,像平面一样出现在历史书中。他们没有性格、主张,也没有情趣,好像已经是成形的历史人物作了这样对话,但现实不是这样的。写这章的时候,我在想做一种全息影像。

政变发生在 8 月 6 号这天,我这本书最后一章写到 8 月 5 号,真正的政变还没有到来。但是之前维新者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它以康有为离京作为结束,梁启超、谭嗣同留了下来,他们都意识到大难将至。

640-4.jpeg

— 预告 —

康有为期待的“围园劫后”并未发生,他听到谭嗣同从袁世凯的寓所回来以后的情况,便迅速离开北京。1898 年 9 月 21 日(阴历八月初六),慈禧太后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软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谭嗣同等军机四章京先后入狱,八日后问斩于菜市口。梁启超则在伊藤博文、林权助等人的帮助下前往日本,开启了流亡岁月,此后数年,他将辗转于日本、东南亚诸国、美国等地,将目光投向全球。

......

欲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购买音频节目

640-6.jpeg

喜欢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