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20/03/24北京初夏,突然到来的变法
重新想象梁启超
1898 年的夏天,梁启超决定留在北京,参与变法。《明定国是诏》颁布以后,康有为受到保举,皇帝决定分别召见康有为与梁启超,听取他们对局势的见解与变法的建议。这一次会面之后,许多人认为康梁即将成为皇帝身边炽手可热的“红人”。—— 许知远
1898
时间:1898 年
地点:北京
人物:梁启超、光绪帝
皇帝推动变法
在变法气氛的影响下,梁启超决定留在北京,参与变法。1898 年的夏天,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进行变法的政治动员。
《定国是诏》又名《明定国是诏》,是 1898 年 6 月 11 日由光绪皇帝颁布的改革纲领,旨在表明展开戊戌变法的决心。
一个月后,皇帝才满二十八周岁。他生活在一团矛盾中,看似握有无边权力,又被无边的规定所束缚。四岁时,他就被从父母身边抱走,在姨母的严厉目光下、在无数的训诫中成长,很少享受到家庭的亲密感。他生活在一个双重的世界,一方面他被宫女与太监包围着,后者乐于传播种种阴谋与流言,会被任何微小的个人利益所引诱;他还要生活在翁同龢、孙家鼐所描绘的道德与使命的世界中,心忧天下,为黎民苍生负责。
爱新觉罗·载湉(1871 年 8 月 14 日 — 1908 年 11 月 14 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
从儿时起,他就过分的繁忙,“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课程。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事,薄暮始休”。在一些诗歌中,他偶尔流露出杜甫式的情绪:“西北明积雪,万户凛寒飞;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
他没有同伴,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他的称谓、他的行动,甚至用的颜色都被灌输一种独特性。“玻璃瓦顶是黄的,轿子是黄的,衣服帽子里面,腰上系的带子……无一不是黄的……把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埋进了心底”,溥仪日后描写过皇家的情形,光绪或许有类似的感受。
他很少有机会真正地行使权力。他不能够选择自己的妻子,甚至性生活也要遵循规则。即使宣称亲政,他仍要遵从姨母的意志。依靠翁同龢的鼓舞,他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几分“乾纲独断”,最后却败得一塌糊涂。他想推动变法,却不知如何下手。
作为皇帝,他被要求全知全能,从淮河水患、江西教案到西北的暴乱,都必须即刻作出批示。这套专制系统是为头脑敏锐、精力旺盛的皇帝设计的,比如无比勤政的雍正,而到了光绪这里,大多数时刻他只能在冗长的奏折上批注“知道了”,“着照所议办”。他还要面对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清帝国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它被迫进入一个新世界,还要迎接一连串的屈辱。与历任的先皇不同,他不仅要精通满文与汉文,还要试着学习英文。
康梁参与变法
《定国是诏》颁布两天后,皇帝的老师、清流派的意见领袖翁同龢被开缺回籍,同时上谕令接受太后赏赐及新任文武重要官员需向太后谢恩。皇帝的不自由感日益加剧,主动变法打破局面的渴望也日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分别召见康有为与梁启超,听取他们对局势的见解与变法的建议。
我试着想象梁启超觐见皇帝的场景。一大早,梁启超就前往朝房等待,也要跪在铺着黄帷布的桌子旁,等着皇帝问话。对这次珍贵会面的细节,他从未谈及。很有可能,这个习惯早起的人还一直处于清晨的迟钝中,也被巨大的权力所威慑。他没有康有为式的自信,可以随时展开一番说教,浓重的广东口音恐怕也阻碍了他的表达,这位大名鼎鼎的主笔,经常连“好”与“孝”都分不清。
皇帝也许在梁启超面前抱怨了新政之艰难、旧党之阻挠、大臣之不明新学,询问了他在《时务报》的经验,对变法的看法。也可能,皇帝并不在意梁启超说了什么,在这些维新者身上,他能找到一种少见的放松与亲密感,尤其是对梁举人,这位或许是最年轻的被召见者,比他自己还小两岁。
这一次会面之后,康梁在士人群体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这种影响力的增加与翁同龢的开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许多人认为康梁即将成为皇帝身边炽手可热的“红人”。
2019
时间:2019 年
地点:北京
人物:许知远
康梁都是读书人,读书人对世界的想象经常是挺简单的,他们认为理念、思想可以直接带来驱动,尤其是当它结合权力的时候。中国读书人有一种对书本的迷恋,比如卷子答好了就可以中状元、当官的思维,书读好了或者道理搞清楚了就可以推动各种变化。他们一直在推动某种变法,加之皇帝亲自决定要变法,他们觉得这一切变化就会到来。
在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中,他好像传达了这样一个印象,明治天皇下诏书说日本要搞维新了,然后日本的变法就发生了。而且在他的描述中,明治天皇不信任那些老臣,他要找一批年轻人成为他的助手,来推进变法。他也在暗示,他们这群人就是年轻的助手,要参与变法,有新的空间。
阳历 6 月 11 号,皇帝终于说要推动新法。他的诏书很短,也没有任何具体的举措,但这足以令很多有维新思想的人欢呼雀跃,觉得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万木草堂的师生更是如此。
这一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权力转折,翁同龢突然被免职。当时有很多猜测,普遍认为是慈禧不喜欢翁同龢,她为了制衡光绪皇帝而去掉他身边最重要的一个支柱。日后的历史学家考证说,可能光绪皇帝也不太耐烦翁同龢,因为皇帝想拥抱新世界,不喜欢翁同龢的保守,他们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皇帝有很多任性的时刻,可能免职在一次任性之中就发生了。皇帝处于无所不在的控制之中,任性是他表达个性或自由的唯一方法。但我觉得很可能仍然是来自慈禧的压力,否则皇帝如此优柔寡断,断然做不出这么决绝的行为。
那真是一个谣言的夏天,翁同龢常年在京城文人名士之中有很高的地位,他突然离去,大家会怎么反应,是巨大的失落吧,或者觉得前途迷茫。所以那是一个充满了惊愕、迷茫与希望的夏天。
— 预告 —
1898 年的北京初夏,皇帝召见康有为、梁启超,这一事件体现了皇帝的变法决心与康梁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不久,变法进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他们的主张终于有了转化为现实政策的可能,但也让他们在现实情况中遇到了更大的阻力。下一节我们将讲一讲他们如何变法,产生了怎样的矛盾与纠纷?
......
欲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购买音频节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