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20/01/21

梁启超职业生涯 的迷茫与机会

重新想象梁启超
签署《马关条约》之后,在京士人群情激动,但这种集体情绪没能维持太久。会试结果出来,许多士人即将返乡,而康梁师徒为了接续“公车上书”所激发出的士大夫精神,创办《万国公报》和强学会,倡言变法。与此同时,中央政权也发生着人事更迭,李鸿章因北洋舰队的失败而失势,清流占据了上风。—— 许知远

640-5.jpeg

1895

时间:1895 年

地点:北京

人物:梁启超

改革俱乐部:创办《中外纪闻》和强学会

《马关条约》撕破了京城以往的政治平衡,但新生的改革力量脆弱,官场内部充满矛盾。

上书之后不久,康有为打算回广东讲学,而梁启超独自留在京师。在康有为走之前,他们酝酿着如何把上书的集体情绪转化成某种行动,把有改革意识的官员结成一体。理念变成组织的过程很复杂,最初的发起者必须把自己变成某种联盟。

康有为作为最初的鼓动者,带着自己的想法到处跟人宣讲,并准备办报纸扩大影响力。于是,梁启超协助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由万木草堂的学生徐勤出资支持。他们还跟沈曾植等改良派的朋友商量做一个团体叫强学会,即追求国家富强的学会。

640-87.jpeg

《中外纪闻》是清末维新派主办的第一份报刊,1895 年 8 月 17 日在北京创刊,初名《万国公报》;1895 年 12 月 16 日更名《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

强学会内部构成复杂,清流派加入其中,还有想沽名钓誉的和投机分子。比如有个人叫袁世凯,他原本是朝鲜的特派专员,估测朝鲜战争必败就提前逃回来了,加入强学会来巴结这些将来可能有势力的人。新的组织一旦获得了关注和影响力,就变成了权力斗争的场所。

梁启超在《中外纪闻》上写文章批评时局,这是他作为报人的职业生涯开始,但他管撰稿的时间短暂,很快便因他人弹劾而暂告一段。李鸿章的亲信、后党御史杨崇伊上书弹劾强学会,致使组织内部愈加脆弱,恐惧情绪四处蔓延。随后强学会便被官方化,松散的、各抒己见的组织被取代了,梁启超也被排挤出这个圈子。不过这却是难得的一段体验,它为梁启超日后在《时务报》上的写作做好了准备。


恰逢知音:困顿时结交谭嗣同

改革俱乐部强学会被解散之后,梁启超很失落。突然之间,他失去了一切,他的事业、住所、人生希望都落空了,甚至个人衣物都被没收,只能“流浪萧寺中者数月”,只能在寺庙中暂时栖居。他罕见地用诗词来表现自己的情绪,袒露着传统文人式的感伤:“病酒厌厌不自支,算寒池阁海棠时。燕窥花屋愁轻别,鹊踏残英恋旧枝。归意速,起来迟。唾情狼藉无人知。年来看得韶光贱,满地嫣红独自归。”一天晚上,他与曾习经坐在碧云寺的石桥,失败感弥漫心头,两人对着明月,“语及国事,相抱而哭”。

但北京并非仅有失落,梁启超也意外结识了新朋友。在三月一个炎热的下午,他正在曾广钧处做客。三十岁的曾广钧是曾国藩的长孙,也是年轻的翰林学士。在甲午之战中的湘军败落之后,他颇有一种自我放逐之风。他是梁启超在京师的挚友,当二人“坐久觉倦”时,仆人报有客到,梁启超于是起身告别。曾广钧示意他留下,因为来者是位“异人”,不可不见。这位异人身穿四品官服,是个英俊青年,有股旁若无人的气势,进屋之后脱下官服,开始高谈阔论,见到墙壁上悬挂的古剑,就拔剑起舞,“舞罢遂相与论上下千古事”。

这景象震惊了梁启超,他即刻与此人订交,随后迫不及待地把结识的新朋友告诉康有为,称他“才识明达,魄力绝伦,所见未有其比”,“公子之中,此为最矣”,甚至认为他是未来中国总统的人选,唯一可惜的是他太过崇拜西学。

年长八岁的谭嗣同来自一个与梁启超截然不同的世界,父亲谭继洵官任湖北巡抚。他有一个充满坎坷的童年,十二岁时,在一场席卷北京的白喉病灾中,他的母亲、大哥、大姐相继丧命。谭嗣同侥幸过一劫,却从此迈入不幸。他与继母、父亲陷入了长期的紧张,自比为春秋时的申生公子,夹在父亲与宠妾间不知如何是好。他的科举之路更充满挫败,尽管父亲为他纳捐获得监生资格,但自 1882 年第一次参加长沙乡试以来,已连续七次名落孙山。

640-88.jpeg

谭嗣同(左)与梁启超(右)

不过,他却是同代人中游历最广,读书人中最富侠义精神的一位。他到过西北大漠,也涉足过东南的台湾。他练过武术,长于击剑与单刀,一个目击者见过,他“蹲在地上,叫两人紧握他的辫根,一翻身站了起来,而那两人都跌了一跤”。他还是个音乐爱好者,“善南北昆曲,能歌乐章”。他沉迷于司马迁笔下的游侠式生活,结交的朋友遍及五湖四海,既有浏阳才俊唐才常,也有大刀王五这样的武林人物。

640-4.jpeg

2019

时间:2019 年

地点:北京

人物:许知远

当时有上百种上书吧,不仅是举人上书,官员、军队的人也上书,不同的人都上书,形成压力。最初上书的是台湾举人,他们看到自己的省份被割让,非常愤恨。此起彼伏的上书,情绪一直在波动,我想在四、五月份的北京一定充满这样的情绪。

但是突然大家意识到上书没有效果,因为在烟台已经顺利地完成了换约,这个时候朝廷上跟李鸿章斗争的这些大臣也失去了动力。更重要的是考试结果出来了,除了少数要参加殿试的举人,剩下的就要散去,要回乡准备新的考试。这带来两个结果:一个结果是,这个士气散掉了,因为大部分人离去了。另外一点是一个新的可能性,失败的举人会把这些北京的群情激愤,他们的改革愿望带回到各自的家乡。

你可以想象他们的感受,他们一定会迫不及待地告诉自己的朋友,在喝酒、吃饭、聊天的时候,说北京发生这么一件事情。其中有一部分幸运的人,在上海已经买到了康有为的《上书记》,把这些带回去看,就会变成一个传播。

640-89.jpeg

康有为撰写的《公车上书记》

所以公车上书在当时看起来好像没有直接作用,但它作为公共事件,开始进入很多读书人的内心。这种力量在日后的康梁变法中都起到某种酝酿的作用。

梁启超在这段时间里,开始有很多段子和传说。据说在 1895 年那次考试中,他本来要中进士,但他写的文章太像康有为了,那个考官很讨厌康有为,看完很不开心。结果康有为中了,梁启超没有中,但他的名声已经传出去了。

梁启超的顺德同乡李文田,研究西北边疆地理,而且书法写得很好,很有名气。李文田还以善于看面术著称,过去的文人都喜欢研究《周易》,包括算风水、看面相。有一次在沈曾植家中清流官员们聚会,都是中老年人的聚会。沈曾植跟他说梁启超来了,也是广东人,很有才华。李文田也表示想见这个新会的年轻人。

梁启超进来之后,李文田一脸不悦,没跟他说话。梁启超非常尴尬,坐了会儿就离开了。沈曾植很欣赏梁启超,于是问李文田,说:“李大人,为什么启超来的时候你反而不跟他说话呢?”李文田说看面相,此后祸国者必为这个耗子精。后来,李文田当年就死掉了,如果他看到百日维新,他是不是会觉得自己说得很准。这是很有趣的段子,我在沈曾植的年谱里看到的,看得我哈哈大笑,这是梁启超最初名人异闻的气势开始。

640-4.jpeg

— 预告 —

在北京创办的《强学报》因朝廷中某些人的弹劾而被迫关闭,此后梁启超也结束了北京之行,在 1896 年动行前往上海,应邀出任黄遵宪、汪康年经营的《时务报》。他的人生即将迎来第一个高峰。

......

欲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购买音频节目

6.jpg

喜欢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