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2019/11/16

回到混沌的世界

文艺播报
当讲故事的功能被影视剧取代,戏剧在当代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单读编辑 Judy 去到了乌镇戏剧节,试图寻找答案。在这次观戏过程中,他发现如今的戏剧创作呈现出了一种趋势,弱化叙事性,而在形式上下功夫,创作者都卯足了劲突破人们对戏剧的既有想象,带有浓厚的实验意味。当戏剧不再以供大众消遣为目的时,它的目的开始转为介入对社会的批判及探索人的身体语言。至于这样或那样的实验达到了什么,既关乎创作者的水平,也关乎观众的接受偏好。爱尔兰正点剧团演出的《唇语》是一部鲜明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它颠覆了社会习以为常的认知,欲图回到一种混沌状态。它反对以往艺术作品对世界自以为是的理解,事实的真相是难企的,唯有感受是真实的。

 2000 年,爱尔兰的 Leixlip 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四个女人——三姐妹和她们的阿姨——活活把自己饿死在了房子里,她们绝食了整整 40 天。不仅如此,她们还销毁了作为活过凭证的种种文件,显然她们拒绝向这个世界诉说自己的故事。

这一事件被爱尔兰正点剧团(Dead Theatre)搬上了戏剧舞台。剧目名叫 Lippy,中文译作唇语。《唇语》于 2013 年都柏林实验戏剧节(Dublin Fringe Festival)首演时就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这部作品在纽约获得了两项奥比奖、一项艺穗奖和爱尔兰时代报最佳制作奖,今年也被邀请到了乌镇戏剧节。

作为在乌镇看的第一部戏,我一下子就被震住了,没想到戏剧已经“进化”到了这样的形态。与其说《唇语》是一部戏剧,不如说是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它彻底颠覆了传统戏剧的路数,你能想象一出戏是以“演后谈”开始的吗?甚至这场“演后谈”“缺了一名主创”,技术人员还频频出错。荒诞在整场戏中延续着,“演后谈”结束后,大幕拉起,四个自杀女人的故事开始。但主创撇弃了线性逻辑的叙事,综合使用了影像、装置、灯光、声效、芭蕾舞的肢体语言、隐晦的语言,描绘了四个女人将死前的状态。而她们的死因究竟是什么?我们依然不知道。

JPLIPPY-jumbo.jpg

《唇语》剧照

在“演后谈”中,一位“记者”访问了参与剧目创作的一位“唇语解读专家”。“唇语专家”演示了他可以如何将语言重新放回他人的口中,他曾应用这一技能帮助警察破案,这次,他要破解四个女人自杀的秘密。他先用几段经典影片做演示,读《2001:太空漫步》和政客演讲视频的唇语,结果他说出的全是令现场观众哑然失笑的完全不像话的话语。尔后这位“唇语专家“又戴上了耳机,现场解读“记者”的唇语,结果也是错误频出,引得观众哈哈大笑。

这两出“闹剧”并非只是为了好玩的无厘头,而是在探讨语言与权力的关系。前者试图借为经典电影、名人演讲配上荒诞话语的行为,表达一种对权力的消解,就如网友用二次剪辑制作鬼畜视频一般。这一行为引出了下面的假设,既然可以通过夺取掌握话语权的人的语言实现对权力的抵抗,那我们是否可以再通过把语言还给弱势群体完成权力系统的颠覆?后者展示的唇语的不确定性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否定:当我们欲图将语言放回他人口中,便又在建立新的权力关系,人们总以为能够轻易地理解他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甚至我现在的这番解读也是一种自以为是,欲图以“批评者”的身份将权力施加在主创和读者身上。这段“演后谈”是一次真正的颠覆,挑衅着社会习以为常的规范。

“演后谈”结束后,屏幕升起,四个身着白色防护服的人出现了,她们在墙上用粉笔画出人体的轮廓,就像在还原案发现场。之后她们脱下衣服,成为了那四个绝食自杀的女人。唇语专家从垃圾袋中出现,试图解读她们的话语,但是每当一个女人念信件时,总会有另一个女人用剧烈的咳嗽声打断。两个女人出了门又回来,一个女人打碎了所有的盘子。不知怎的,唇语专家又开始扮演起了父亲的角色。再然后,三个女人一个接一个用芭蕾舞肢体语言表现死前的状态。只剩下最后一个女人了,屏幕再度放下,一张巨大的嘴巴占满了整个屏幕。这段影像出自 Beckett 的“Not I”,剧作家 Mark O’Halloran 为其重新写了一段独白。最后的女人的独白,语言晦涩、诗性,她隐约在控诉父权暴力,也在对宗教教义喃喃自语,但始终没有解释她为什么走上这条绝路。

20lippy2-jumbo.jpg

《唇语》剧照

原谅我只能用这些语言来描述我看到的剧情,毕竟我一直都处在“云里雾里”的状态中。通过音效、灯光、肢体等等元素的共同作用,我能充分感受到其中的氛围和情绪,但我依然执着于厘清其中的逻辑关系,执着于看懂里面的剧情。在我的接受经验中,只有情绪、氛围是不足够的,需要一个说得通的完整的故事来告诉我一个明白的道理。但是最后我失败了,并且感到非常沮丧,走出剧场以后,我反思了很久,是本人理解能力太差了吗?导演倒是在访问中说,之所以安排技术人员出错,是想告诉观众,工作人员都不能理解,观众看不懂也没有关系。

Irish Examiner 上的一篇文章中,导演谈到自己深受齐泽克和法国后现代思想的影响。我得以重新以后现代思想产物的角度去理解《唇语》。在后现代主义的描述里,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团混沌的,是人类用语言为这种混沌赋予了某种(线性的)秩序。《唇语》其实就是要回到这种混沌中,消解语言构建的权力,挑战人们的线性认知模式。导演之所以选择四个女人将自己活活饿死的故事,是因为这看起来太不寻常了,但人们总以为自己有办法去解释它,唇语解读的失败是对这种笃定的嘲讽。更接近本真的状态难道不是这样吗?事情的始末往往由诸多散漫的要素组成,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它们彼此交织着、共鸣着,从而产生一种结果,我们无法用线性逻辑去解释。 正如通过肢体、音效、灯光这些要素的综合,我们就会产生某种感受。但是最终我们总会寻找一个词汇去规范复杂的感受。

喜欢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