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18/06/17香奈儿的情人 音乐界的毕加索
单读音频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1882年6月17日-1971年4月6日),俄国作曲家、钢琴家及指挥,也是20世纪获得荣誉最多的音乐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一生风格多变,几乎涵盖了大多二十世纪风格,却又能保持其独特性,还曾革新过三个不同的音乐流派: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序列主义。在二十世纪艺术史上,也许只有毕卡索能与之相提并论,而他也被人们誉为“音乐界中的毕加索”。
柴可夫斯基有知名的三大芭蕾舞剧,而斯特拉文斯基同样也有令其成名的三大芭蕾舞剧,皆是应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创办人兼团长达基列夫(1872-1929)之约而写的。而首演是由达基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巴黎首演:1910 年的《火鸟》、1911 年的《彼得鲁什卡》及 1913 年的《春之祭》。今天推荐的音频即为《春之祭》其中一首舞曲。
斯特拉文斯基所创作的这三首芭蕾音乐,奠定他乐坛大师的地位,尤其是《火鸟》更让二十八岁的斯特拉文斯基一夕成名。《春之祭》则使得往后的作曲家们开始思考旋律的结构,革命性地拓展了音乐的边界。
芭蕾舞剧《春之祭》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 20 世纪音乐之发轫,而首演当晚所发生的骚乱更为斯特拉文斯基的这部作品增添传奇性,这场音乐会也成了敲开西方 20 世纪音乐大门的那块砖。而 1913 这一年,也成了后世音乐学者划分 20 世纪音乐与浪漫派音乐的分水岭。
皮娜·鲍什版本的《春之祭》
《春之祭》的灵感,源自身为俄罗斯人的斯特拉文斯基心目中对于祭典的想象:“我想象一场肃穆的异教祭典:一群长老围成一圈坐着,目睹一位少女被要求跳舞直至死亡为止。她是他们用以祭祀春天之神的祭品。”《春之祭》一曲以沈缓又带点不安的巴松管序奏开始,全曲分为两幕:“大地的崇拜”和“献祭”,共由十四个乐段组成。撇开首演的骚动,斯特拉文斯基为乐曲注入特有的俄罗斯风格,加上其中的张力及戏剧性,已经使得这支乐曲成为20世纪现代音乐的经典。
不只是音乐,连舞蹈的动作,在当时都堪称前卫。本身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芭蕾男舞者之一的尼金斯基,编排动作时刻意拿掉炫技的跳跃和旋转,他让舞者们反芭蕾其道而行,时而用力跺地、时而扭动身体。他所编创的动作、和舞者身上与美洲平原原住民颇为相似的服装,莫不流露出浓厚的原始主义情调。
《春之祭》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影响和余波,从 1913 年斯特拉文斯基和尼任斯基的芭蕾舞剧《春之祭》的首演,到 1945 年希特勒的死亡。
斯特拉文斯基与毕加索
1909 年,俄罗斯艺术活动家谢尔盖·佳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创立了俄罗斯芭蕾舞团(Ballets Russes),在欧洲推行俄罗斯芭蕾舞。从舞者、编舞家的挑选、培养,到作曲家、布景及服装设计师的拣选,佳吉列夫事必躬亲。俄罗斯芭蕾舞团不仅有尼金斯基、巴甫洛娃以及卡萨维娜这些台柱子,而且音乐界的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德彪西、拉威尔、法国六人团,以及绘画界的毕加索、马蒂斯、米罗等人都曾受邀为芭蕾舞团效力。这些二十世纪重要的作曲家与画家齐聚一堂,成一时之盛,在现代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谢尔盖·佳吉列夫与斯特拉文斯基
毕加索为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所设计的服装及布景
正是由于这一机缘,斯特拉文斯基和毕加索在 1917 年的意大利相识了,当时佳吉列夫正在筹备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普钦奈拉》(Pulcinella),毕加索担任这部舞剧的服装及布景设计师。两人初识就一见如故,在一起相处了很长时间,共同浸淫在罗马和那不勒斯的流行文化之中。
在此期间,二人甚至因为醉酒行为被逮捕……我们可以自行脑补一下两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先驱、现代艺术大师酒后狂欢的情景……
从来就有女人缘的毕加索,在那不勒斯也不例外。斯特拉文斯基之后回忆起他与毕加索共同散步的愉快记忆和对那不勒斯的美好印象,毕加索则把这段经历归结为一句话:“les demoiselles ont quatre bras”—“那里的女人有四只手臂”。
让·科克托、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和科克洛娃
斯特拉文斯基用旅馆的电报给毕加索写了五个小节的单簧管独奏乐谱,显然是想要表达他这位挚友的立体主义,尝试用音乐阐述其本质。他使用复杂的节奏,并且把乐谱翻转了九十度,这样一来,水平的乐谱线就变成垂直的了。他给了寻常的事物一个新奇的视角,与此同时,让它“贯穿”在他的音乐之中。斯特拉文斯基就是用这样一张小小的纸片,揭示了他音乐中的立体主义理念。
礼尚往来,毕加索为斯特拉文斯基画了三张肖像画作为礼物。有趣的是,其中一张被瑞士海关扣留,原因是海关人员认定这是一幅经过伪装的秘密军事图……
两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是在《拉格泰姆》(Ragtime)。拉格泰姆是一种原始的音乐风格,主要特点是切分音,最初作为舞蹈音乐流行于美国黑人社区的红灯区。rags 是破烂衣服的意思,各位听一下就能知道它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名字。斯特拉文斯基在 1918 年创作了十一件乐器的《拉格泰姆》(Ragtime),1920 年创作了《钢琴拉格泰姆》。
在这张小图中,毕加索用音乐般流畅的线条,一笔勾出了两个正在演奏的音乐家的形象。正如拉格泰姆的风格一样,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充满了大胆的革新,比如大量使用附点音符和三连音等。
而且,仔细看两个音乐家的头部,它们像不像一个完整的高音谱号和一对躲在铁栅栏后面的八分音符呢?
对比斯特拉文斯基和毕加索两位艺术家,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他们最为人熟知的作品都诞生于二战前。斯特拉文斯基因为他早期的三部芭蕾舞剧《火鸟》、《彼得鲁什卡》和《春之祭》而被列入经典,而在战后新古典主义时期创作的可以和莫扎特风格相媲美的《浪子的历程》,以及晚年创作的序列音乐则较少为人所知。同样地,毕加索最迷人的玫瑰色时期和立体主义时期(格尔尼卡)都是在二战之前,战后的作品就鲜为人知了。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革命家,是艺术发展的先驱和动力。他们的努力,将艺术不断的从既有的规则和形式中释放出来,给它注入具有社会基础和社会意义的新的生机和活力。
有些人对斯特拉文斯基从《火鸟》到《春之祭》以来的先锋立场退回到新古典主义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种妥协。对此,我更加认同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对斯特拉文斯基的评价,“他穿越音乐历史的旅程之始恰好与他的故乡对于他来说已不存在那一刻相吻合......他的唯一的祖国,他唯一的自己的地方,是音乐,是所有音乐家的全部音乐,是音乐的历史......什么他都做了,为了在其中感觉到他在自己的地方:他在这座房子的每一间都停留过,触摸过所有的角落,抚摸过所有的家具。”
斯特拉文斯基在他的自传中说,“一个艺术家的真正事业就是修补旧船”。斯特拉文斯基如此,毕加索也是如此。
斯特拉文斯基与香奈儿
1946 年香奈儿对传记作者保罗·莫朗(Paul Morand,1888-1976)细述了她与斯特拉文斯基相爱的经历,这次谈话也谨遵约定,在 30 年后的 1976 年才得以公布于世。
2002 年,英国小说家克里斯·格林霍尔(Chris Greenhalgh,1963- )根据保罗·莫朗发表的香奈儿谈话写出了小说《香奈儿的秘密情人》,7 年后,据此改编的影片《香奈儿秘密情史》在 2009 年戛纳电影节上作为开幕影片亮相,将一段尘封已久的隐秘恋情展现在公众面前。香奈儿品牌全球形象大使安娜·莫格拉莉丝(Anna Mouglalis)饰演了香奈儿。
1913 年,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的《春之祭》首演并不成功,他为十分消沉。当时已在时尚界获得巨大成功的香奈儿也在现场,她非常欣赏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天赋。
七年后,二人再次相遇,当时斯特拉文斯基已遭到俄国驱逐而流亡法国,香奈儿慷慨邀请他携妻子和四名子女搬入自己在巴黎郊外的府邸。她支付他妻子医药费,供他的孩子们上学,给他的音乐事业提供赞助,甚至最终以匿名的方式捐款让《春之祭》重演成功,斯特拉文斯基则更加安心地投入创作,香奈儿也在积极研发自己品牌的香水—— Chanel No.5,二人的关系渐渐变得非同一般,他们在府邸里耳鬓厮磨,也挑战着房子那一边……患病卧床的斯特拉文斯基的发妻。
香奈儿在她的自传中也很少提及斯特拉文斯基,只是用“一个夏季、欲壑难填、灵感共鸣”区区12 个字来回忆和他的过往,但据传,自两人分手后的 50 年里,香奈尔一直将斯特拉文斯基的照片放在床头,保存自己曾送给他而又被他退回的钢琴直至离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