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2018/02/05

如果厌倦了伦敦 你就厌倦了生活

全球浪荡指南
伦敦几乎是单读最爱的海外城市。我们的杂志多次在那里的书店办读者分享会,也参加过英国的文学节,并将在 2018 年推出当代英国文学特辑。那里多元而令人兴奋的文化活动,是我们的灵感,也是我们的榜样。只要有机会,我们每年都会去伦敦——去美术馆和剧院,找一家书店或一张公园里的长椅……

白天的伦敦是“日不落”帝国,CBD 的精英们看着《泰晤士报》或《金融时报》,西区博物馆的参观者熙来攘往,无论是游客还是文艺爱好者,埃及法老铭文的故事又多了几次传承。到了夜晚,东区的小酒馆热闹起来,喝高的年轻人念着 rap,畅想“黄金时代”……这个自认为远离欧洲大陆、严谨且自信的民族,以 24 小时轮番不停的“文艺活法”,成为世界人民吐槽着又爱着的英国。它是如此丰富、宽阔、包罗万象,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气味和氛围,找到属于自己的伦敦。

微信图片_20180203004147.jpg

▲伦敦城。©VisitBritain / Julian Elliott

西区

伍尔夫、艾略特、狄更斯、伦敦书评……英国文学代名词

布鲁姆斯伯里,一个有些拗口的名字,并不像“左岸”那样简短有力,但这并没有妨碍它成为伦敦甚至英国文学的代名词。而这个文学“小宇宙”的核心,并不是布鲁姆斯伯里广场,而是布鲁姆斯伯里 46 号的戈登广场。走在广场上,阳光洒下斑驳树影,沿着土黄色的道路蜿蜒穿过这片不大的花园,就仿佛走入了一百年前的伦敦文艺现场。

微信图片_20180203004151.jpg

▲与”布鲁姆斯伯里文学圈“关联密切的 Charleston Farmhouse。©VisitBritain 

1904 年,22 岁的弗吉尼亚·伍尔夫随姐姐搬至这里,并开启了“星期五俱乐部”和“星期四晚餐”这样的文学沙龙,“布鲁姆斯伯里文学圈”登上文学历史舞台。这个广场如今位于伦敦大学校内,每日对公众开放。不过广场内的长椅非常抢手,需要一点运气,才能占到好地方。公园里很多人都在看书,不知其中又有多少是弗吉尼亚写于1922 年的《布鲁姆斯伯里旧事》。

在不同时期,布鲁姆斯伯里还走入过伯特兰·罗素、凡妮莎等文化名人。但大英博物馆的斜对面的罗素广场可不是为了纪念这位罗素,这个名字来自贝德福公爵和伯爵(伯特兰·罗素的祖父)的姓氏。当然,广场本身也受到了文学的加持——外墙上有一块铭牌用于 T·S·艾略特 。

从这里往东走 10 分钟,Doughty 街 48 号,是英国文学的另一个地标。从外面看,这栋四层小楼和周边的维多利亚建筑并无差异,要走进去,才知道狭窄的楼梯和略显昏暗的灯光,基本保持的是 19 世纪的模样。这里曾经属于英国人最喜爱的都市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文学爱好者们如果来到这里,很难不感到一种朝圣的激动感。

微信图片_20180203004155.jpg

▲狄更斯的书桌。©VisitBritain / Britain on View

在搬到摄政公园旁的上流街区之前,狄更斯曾于 1837-1839 年在此居住,这也是他创作异常高产的时期:饱尝人世艰辛的奥利弗、到处旅行的匹克威克和坐着人生过山车的尼古拉斯·尼克贝都诞生在这里。与当时为债务而苦恼的狄更斯的处境呼应,Doughty 街的环境大概也没有少为奥利弗和尼古拉斯的所处的逆境贡献素材。

微信图片_20180203004158.jpg

▲狄更斯的签名。©VisitBritain / Britain on View

如果说这些斯人已去的场地多少有点被封存的感觉,那么大英博物馆和布鲁姆斯伯里广场之间的伦敦书评书店或许能给你更鲜活的印象。尽管它高傲、尖锐、固执(曾被布罗茨基讥讽),却又令人尊敬,每次来到伦敦,都必须花好几个小时来这里采购一番。这家“ 70 后”书店是文学杂志《伦敦书评》的旗舰书店,作为伦敦文化人聚会的大本营,这里最吸引人的自然是作者访谈活动,只要提前订票,就能在此一睹那些腔调优雅的文化人风范。

微信图片_20180203004201.jpg

▲位于布鲁斯伯里的大英博物馆。©VisitBritain / Jasmine Teer

考文特花园

旅行文学、古典音乐、芭蕾、油画……艺术没有尽头

布鲁姆斯伯里以南,文艺的画面从贵族气转向平民化,隔膜感也随之减弱。LongArce 12-14 号是文艺世界的旁观者和旅行上瘾症患者的必经之地—— Stanfords 。作为世界上最早且最大的旅行图书和地图书店,黄色的灯光从大门两侧的玻璃窗洒向街头,招牌上的 LOGO 也闪烁着颇具民族自豪感的、日出般温和典雅的光芒。

创始人 Edward Stanford 在 1853 年创办之初,可能并没有想到这家书店能够与 19 世纪中期开始的全球旅行潮一起兴盛至今。那是托马斯·库克刚刚创立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出版世界上第一本自助游指南和第一本旅行杂志《观光者》的时代,距离伦敦“水晶宫”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也才两年。

在前互联网时代,柏瑞尔·马卡姆、简·莫里斯、布鲁斯·查特文、保罗·索鲁这些从伦敦出发前往世界各地的旅行作家,恐怕都没有少到这家书店做出行前的资料准备。而这些作家,如今都已成为旅行者们眼中的圣徒。书店现时还经常举办旅行作家节,2017 年的作家节就请来了西蒙·里夫这样新生代的旅行明星,并与皇家地理学会携手举办活动。书店欣欣向荣的气氛以及读者们对于旅行、地理的热忱,或许多少让人明了这座城市何以滋养了那么多为旅行出版甚至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才。

再往南行至考文特花园,你会邂逅 60 多岁穿着马甲的老绅士,推车售卖二手莱卡相机,还有穿着大花裙子的印度阿姨卖自己手工编织的“银手链”,来自郊区农场的姑娘则卖着自家种的鲜花……普通伦敦人的生活一片生机盎然,仿佛步入电影《窈窕淑女》的拍摄现场。考文特花园原本是一片牧场,17 世纪时变身为典雅的意大利广场,王尔德笔下的阿瑟·塞维尔和道林·格雷都曾穿行于这个当时伦敦最大的鲜花、水果和蔬菜市场,并将其作为美的避难所,而电影《窈窕淑女》更是把它的国际声望带到了至高点。而现今,考文特花园成为伦敦人习惯的周末去处。

微信图片_20180203004205.jpg

▲考文特花园是伦敦的热门旅游区域之一,以其热闹的街头艺人表演,品牌汇聚的店铺以及保存良好的历史建筑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当然,它也是伦敦人习惯的周末去处。©VisitBritain/ Simon Winnall

对于古典乐迷和芭蕾舞迷朋友们来说,考文特花园有着另一种含义:坐落于花园东侧的皇家歌剧院,才是他们魂牵梦萦的地方。皇家歌剧院最早的历史与亨德尔交织在一起,后来慢慢又与韦伯、瓦格纳和马勒这些名字产生交集,经两次大火,如今的皇家歌剧院涅槃重生,这里上演的《曼侬》、《托斯卡》和《莎乐美》等剧目,连同歌剧名伶婉转的歌喉,和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舞者绷直的脚尖,始终以高水准让痴迷者牵挂不已。在演出间歇,还可以去酒吧举杯远望性感的伦敦天际线。

微信图片_20180203004208.jpg

▲皇家歌剧院内景。©VisitBritain / Britain on View

从考文特花园,穿过圣詹姆士区众多的知名景点和绿地,沿着泰晤士河继续南下,河岸边的泰特不列颠则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了伦敦的精神。进入大楼后,英国绘画艺术的脉络就像黑白相间的水磨石回旋梯一样,清晰显目起来。

泰特不列颠的藏品主要来自特纳,特纳在去世之前将自己收藏的 300 幅油画和30,000 张手稿捐给了国家。特纳画中的伦敦繁华又阴郁、烟雨蒙蒙,市民们沿着泰晤士河跑步,或是对着河水发呆,与画外此时泰晤士河畔阴天的伦敦并无二致,这幅景象使得似乎在 100 多年间保持了“冻龄”状态。

微信图片_20180203004211.jpg

▲泰特不列颠的穹顶。图片作者 / Miguel Sousa 

但伦敦文艺思潮变化的肌理,在这所惊人的建筑内也能管窥一二。前拉斐尔派的米莱斯,其作品《欧菲莉亚》描绘的葱郁繁华的池塘中美人将逝的瞬间,成为这一主题的最佳演绎;向罗斯金介绍了日本绘画的罗塞蒂,以诗情画意和悲剧情绪对后来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当代的卢西安·弗洛伊德和弗朗西斯·培根,则将这种情绪深化至灵魂中最幽暗的角落。

金融城

动漫、电影、戏剧……从“丑小鸭”变成天鹅

套用杜拉斯那句“比起你年轻时的美丽,我更爱你现在饱受摧残的容颜”的名言,如果真的热爱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伦敦美丽的容颜,必须了解这座城市饱经磨砺的青春,认识“伦敦以前的伦敦”。金融城似乎正是那个会带来沉重感却又如影随形的存在。仿佛是一种暗喻,伦敦塔、1666 大火纪念碑和圣保罗大教堂等众多教堂,分别对应着人、天和神为现世带来的毁坏与救赎。

微信图片_20180203004215.jpg

▲伦敦塔是是伦敦城内一座显眼的建筑。©VisitBritain/ Jason Hawkes

伦敦的过去,具体而微的故事都藏在伦敦博物馆。从史前历史中盎格鲁-撒克逊村庄,到古罗马的城区和古井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的商铺,再到现代的伦敦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1908 年出租车诞生,1928 年第一部装饰性的电梯——这里记录了伦敦如何从“丑小鸭”变成天鹅。

蜕变的历程不光关乎痛与进取,还往往与包容有关,巴比肯艺术中心似乎折射了这种蜕变的缤纷成色。20 世纪 80 年代之初,这座建筑在“二战”轰炸后的废墟上拔地而起,被伊丽莎白女王认为是“现代世界的奇迹”,但有着世界领先审美力的伦敦市民对此并不认同,他们在多次民调中将之评为“伦敦最丑的建筑”。坦白说,走近它似乎就能感受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建筑的压抑感,棕灰的混凝土外墙像匕首一样直插云霄,实在让人难以开怀。

微信图片_20180203004218.jpg

▲巴比肯艺术中心。©VisitBritain / Britain on View

巴比肯在这种爱恨交织的情绪中并没有放弃自己,反而跻身欧洲最大的多媒体艺术中心,以包容回报包容——不论是非洲原住民舞蹈,还是日本动漫、巴基斯坦电影、莎士比亚戏剧,各种口味的演出在这里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圣诞新年期间,这里还会有由 BBC 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的高水准演出。

南岸

毕加索、达利、蒙德里安、马蒂斯……当代艺术和未来世界

有时候人们可能会想,伦敦的规划者们大概是这么考虑的:从典雅繁华的泰晤士北岸、西岸出发,跨过众多的桥梁,就从过去和现在的伦敦,进入了未来的伦敦。如果说滑铁卢桥旁的伦敦眼还像是过去的未来,那走上身材纤细、色调明快的千禧大桥南岸(如果你感觉不到它的颤动更好),可就是走向如假包换的 21 世纪未来了。

微信图片_20180203004222.jpg

▲色调明快的千禧大桥南岸。©VisitBritain/ Jules Elliott

紧挨着千禧大桥南端的,就是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这座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莎士比亚本人那里的剧院,由美国演员沃纳梅克煞费苦心原样修复后于本世纪初重新开张。莎翁的剧院,由一个几百年后的美国粉丝来修复,听起来似乎有点疯狂,但更疯狂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戏迷:他们似乎非常钟意 5 英镑站票复原的那种莎士比亚时代露天看演出的酸爽,还有在下雨刮风天穿越至到中世纪的酷辣,甚至有时候,不拿着站票与剧场合个影似乎都会留下遗憾。

微信图片_20180203004225.jpg

▲莎士比亚环球剧院。©VisitBritain / Eric Nathan

南边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更像是一个壮观的未来世界。这座建筑的前身是一座发电厂。1994-2000 年期间,当时还不算享誉全球的瑞士设计事务所 Herzog& de Meuron 将之重新设计并改造完成,他们在顶部设计了两个玻璃盒子,在夜晚组成了神秘的“瑞士之光”,成为泰晤士河畔变幻莫测夜景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夜景的最佳观赏地之一。

拆除了涡轮机的涡轮大厅贯穿了整个建筑物,同时建立起内外区域的联系。而每一年,泰特现代都会邀请一位艺术家在这个巨大的空间里呈现最具创意的作品:安尼施·卡普尔曾将它变成一个残酷的梦境空间,卡斯特·奥莱带来过主题乐园,磁瓜子和黑气球都曾经是令人瞠目结舌的装置实验。

微信图片_20180203004228.jpg

▲泰特现代美术馆。©VisitBritain / Britain on View

涡轮大厅连接起来的七个博物馆中的展品来自毕加索、达利、蒙德里安、马蒂斯等全球现当代艺术家。泰特现代的平民主义和试验风格曾带来不少争议,但冥冥中又仿佛暗合了艺术的未来趋势。从展出作品和建筑这两个角度来看,这个世界的未来性和世界性都是双重意义的。

微信图片_20180203004231.jpg

▲博罗市场。©VisitBritain / Joanna Henderson

如果是南岸是一个未来感十足的全球村,位于伦敦桥南侧的博罗市场似乎就是这个村的菜市场。这个著名的饕餮客聚集地,拥有各种进口食材、新鲜素食的景点级生活市场,外卖摊供应西班牙三明治、德国香肠、美式汉堡各种世界美味,口味绝对有保证,因为店主都是“伦漂”的外国人……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个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复兴了“伦敦食品柜( London Larder )”,那是伦敦自 13 世纪便存在的传统。如今这个“食品柜”趋势,似乎已经成为伦敦的又一大现代复古风潮。

微信图片_20180203004235.jpg

伦敦拥有的文化质地太过丰厚和迷人,有时因为这份丰厚和地理上的距离带来的隔膜,难免无从接近,但现在,透过以上经典而独特的文化地标,你也可以“玩出我的文艺范”,遇见不一样的伦敦。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英国旅游局更多资讯

微信图片_20180203004937.gif

*英国旅游局负责在全球宣传英国并发展英国的旅游经济,致力于用源源不断的新鲜事刷新世界的英伦印象,激发旅行灵感。

喜欢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