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2017/11/05为什么没有 伟大女性艺术家
单读
“女性必须将自己视为潜在的——如非事实上的——平等对象,不要自怜,不要逃避;同时她们必须投入高度的情感和才智来观察她们的处境,以创造一个世界,在那里平等成就不但可能,而且会为社会环境所积极鼓励。”艺术史学者琳达•诺克林如是说,她于本周周一逝世。今天的视频来自美国学院艺术协会(College Arts Association)今年六月对她的采访,纪念这位开创女性主义艺术史观的学者。
“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这是艺术史学者琳达·诺克林 1971 年在《艺术新闻》(ARTnews)杂志发表的文章的题目,也是她所提出的最著名的问题。她在前些天逝世,或许正是时候回顾她所提出的这一问题。巧的是,在刚过去的九月,迪奥发布了 2018 春季系列,设计师及创意总监 Maria Grazia Chirui 抛出的最受关注的设计,正是一件印有“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的 T 恤。或许值得一提的是,Maria Grazia Chirui 也是迪奥品牌创立七十年以来,首位女性创意总监。
洛克林 1931 年出生在布鲁克林,在瓦瑟学院取得哲学学士学位,硕士期间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英文,之后在纽约大学攻读艺术史博士。她将自己视作一名左翼分子,很受当时“反麦卡锡”的思潮鼓舞,研究兴趣也集中在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以及他在绘画中对劳动阶层和女性的呈现。但真正让她在艺术史学界占据一席之地的主要还是她对女性、艺术与权力的研究。六十年代末期正是第二波女性主义思潮兴起之时,洛克林说她是在“一夜之间”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的:那时候她在意大利,有个朋友带着一堆出版物来找她,并问她有没有听说过“女性主义”,得到否定的答复之后,她的朋友将这些出版物留给了她,她通宵读完,“第二天就成了一名女性主义者”。
至于她那篇著名文章的标题,则来源于与一个画廊老板的对话。那位画廊老板向她抱怨:“琳达,我真希望能在画廊里挂一些女性画家的作品。可是,为什么就是没有杰出的女性艺术家呢?”
这个问题引发了洛克林的思考,而她自己在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更确切地说是“为什么没有能与米开朗基罗、伦勃朗、德拉克洛瓦、塞尚、毕加索、马蒂斯,甚至是与当代的德·库宁、安迪·沃霍尔比肩的女性艺术家?”但她随即又表示这其实是个糟糕的问题,因为问题本身已经预设了女性自身的缺陷,就像黑人问题、贫困问题,甚至是纳粹分子眼中的“犹太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住在贫民窟里的人大概觉得富人才有问题,类似的视角转换也适用于其他“问题”。
如果洛克林仅仅止步于女性主义范畴的讨论,那么这篇文章或许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洛克林更进一步地指出,这个问题其实基于艺术史学界长久以来的假设:艺术成就是建立在个人天赋之上的。这一假设让我们忽视了许多体制的原因、社会的原因。洛克林举了毕加索的例子:很多人在谈到毕加索时,都关注他的天才经历,却很少谈到他父亲其实也是画家,而且从毕加索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致力于把他培养成画家。子继父业,在艺术界是很常见的事情,荷尔拜因、丢勒、拉斐尔都有个画家父亲。但如果毕加索的父亲当时只有一个女儿,很难说他是否会把她当成自己的事业继承人来培养。
洛克林所抨击的并不只是并不只是男性威权主义,而是更为广泛的惯性思维模式。与“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相类,我们也可以同样问:“为什么没有出身贵族阶层的伟大艺术家?”贵族阶层不愁吃穿,有很多空闲时间,又受过良好教育,却没有产生多少伟大的画家,即使是德加,也只是出身在不怎么显贵的贵族家庭,其实更像是地位高些的中产阶级。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所谓的“天赋”呢?还是因为他们所背负的社会期望和要求,让他们充其量只能将艺术作为爱好而非职业?
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不仅立刻在当时引发巨大回响,也让她受到艺术史学界以及许多艺术家的持续关注。波普艺术家黛博拉·凯丝就把她的肖像纳入到她的“安迪·沃霍尔项目”中。她在这个项目中以安迪·沃霍尔的风格制作了她所希望致敬的人物。而琳达·诺克林的这幅被命名为“橙色灾难”(Orange Disaster)。凯丝曾说,起这个名字是因为琳达·诺克林给了以往以西方白人男性主导的艺术史写作一次灾难性的打击。
琳达•诺克林与以她为创作对象的作品《橙色灾难》合影
现在,四十多年过去了,诺克林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已经过时了呢?从七十年代以来兴起的女性主义艺术作品,到现在越来越多女性艺术家得以崭露头角,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是过时了。但从特朗普竞选以来一系列“厌女”言论所展现的社会心理来看,又似乎没有。这篇文章或许应该以她在 1971 年的论文中对女性的建议作结:“女性必须将自己视为潜在的——如非事实上的——平等对象,不要自怜,不要逃避;同时她们必须投入高度的情感和才智来观察她们的处境,以创造一个世界,在那里平等成就不但可能,而且会为社会环境所积极鼓励。”
编译:QY
内容综合自互联网
单读账号
微信号:dandureading
微博号:@单读
instagram:owmagazine
facebook:OWmagazine
最新评论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