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2017/09/15

沉默的昂山素季

赵蕴娴
近日,由于缅甸若开邦连续爆发了暴力武装冲突,在冲突恶化下导致的罗兴亚人悲剧,使得国际社会把舆论矛头对准了昂山素季:以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她,本可使用她的道德权威去引导公共意见;作为缅甸政府国务资政的她,也不该对政府的军事行为缄默其口。到底该如何看待昂山素季的沉默态度呢?本文由赵蕴娴编译,不仅在于呈现舆论中的昂山素季,也在于梳理罗兴亚悲剧的历史根源。

8 月 25 日,缅甸西南部若开邦爆发武装冲突,“若开罗兴亚救世军”(ARSA)在貌夺、布帝洞、拉岱当三镇对警察及军事基地发动袭击。事件共造成 71 人死亡,其中政府、军方 12 人,武装分子 59 人。缅甸官方定性此次事件为恐怖袭击,进行军事镇压。

过去的三周内,若开邦依旧冲突不断。军方消息称,超过 400 人(人道组织称 1000 人)因此丧生。27 万信奉伊斯兰教的罗兴亚人流离失所,争相逃往邻国孟加拉。同时,缅甸军方以“安全理由”为名,封锁若开北境, 致使联合国与其他人道组织无法展开救援。根据路透社的报道,逃至孟加拉的罗兴亚难民称,军队协同若开当地佛教徒在穆斯林村庄中纵火,并开枪射击罗兴亚平民。名为 Noor Symon 的妇女告诉《纽约时报》记者,自己的丈夫丧生于军方枪子之下。西方各大媒体网站对此次事件的描述不乏“种族清洗”、“宗教迫害”等词,更有甚者认为,缅甸军方在若开邦的行径无异于对罗兴亚人实施“种族灭绝”。孟加拉国外交部长也于 9 月 10 日的发言中使用“种族灭绝”一词。

QQ截图20170914151227.jpg

激论之中,时任缅甸政府国务资政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昂山素季,因其沉默态度而沦为众矢之的。一时间,撤回诺贝尔奖的议论甚嚣尘上,目前,已有逾41万人参与这项网络联署。“人权观察”执行理事 Ken Roth 说道:“昂山素季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我们为她喝彩,她是直面暴行的勇气的象征。现在,她置身权力之中,却成了在若开邦极端暴行上同流合污的懦夫。”

随着滚滚浓烟的扩散,上周(9 月 5 日),昂山素季终于打破她在人道主义危机上的沉默,首度作出回应。然而,这位民主斗士、缅甸的实际领袖只是含糊其辞地表示,政府致力于维护“若开邦所有人”的人权,对罗兴亚人及其遭遇只字未提。另外,声明中还澄清道,土耳其副总理早先发布的罗兴亚人受虐图片并不符实,她指责媒体以不实的消息堆积出一座“虚假报道的冰山”,土耳其副总理正是“假新闻”的受害者。

此论一出,众声哗然。昂山素季不仅没能响应人道主义的呼吁,反成了“种族清洗”的辩护者。来自 Burma Human Rights Network  的 U Kyaw Win 认为,“在道义上她理应发声,可不幸的是,她不仅偏向了军方,还站在了官方宣传的一侧。”《纽约时报》更是怒斥其为“诺贝尔和平奖的耻辱”。

QQ截图20170914151219.jpg

作为缅甸国父昂山将军的女儿,昂山素季长期在海外过着十分低调的生活。1988 年,闻讯母亲病重,43 岁的昂山素季匆匆告别丈夫与儿子,回到缅甸。时值国内动乱,抗议者游行示威惨遭军方独裁镇压,200 余人死亡,恐怖压抑的氛围弥漫全国。继承了父亲名字的昂山素季在呼声之下很快地投身政治运动,公开演讲。同年,组建全国民主联盟,迅速发展为缅甸最大反对党。尽管全国民主联盟在 1990 年的大选中获胜,但选举结果遭军政府作废,昂山素季也遭到了长达15年的软禁,同远在英国的家人天各一方。

2016 年,昂山素季正式出任缅甸国务资政,在东南亚地区威权主义抬头的形势下,其成就弥足珍贵,多年的斗争也近乎得到一个看似完美的结局。几十年来,她备受西方尊崇,一身标志性的纱笼、发髻上的茉莉,都成为缅甸政治过渡希望的化身,许多人将她比作甘地、曼德拉。正因如此,随着若开邦暴力势态愈演愈烈,昂山素季招致更多的不满与批评。

不论从书面上还是现实的角度考虑,缅甸军方都掌握着政府的核心功能及机构,安全方面尤甚,昂山素季无力直接下令阻止暴行。但不少西方媒体相信,她拥有迫压军方的威势。9 月 7 日,英国《卫报》的一篇社论 The Lady's Failings, the Military's Crimes 谈到,凭借言语和道德权威上位的昂山素季,有能力且应当为她声称要捍卫的人权事业负责,塑造、引导缅甸的公众舆论以向军方施压是其能力可及之事。一位蜚声国际,并懂得如何运用这些支持的领袖不应当随意地将国际呼声置之一旁,她甚至有能力促使国外支持者向军方施加压力。

QQ截图20170914151157.jpg

在这一点上,同日发表于《纽约时报》的另一篇社论 A Nobel Peace Prize Winner's Shame 显得更为激切直白。作者 Nicholas Kristof 认为,缅甸当权者会在巨大的压力下屈服——昂山素季重获自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为此,他言语慷慨,说道:“何其羞耻!昂山素季女士。我们曾尊敬你,为你的自由而战。可如今你却用这自由去纵容对你人民的屠戮。”及至文末,他又表示,尽管网络联署要求撤回诺贝尔和平奖,现实中却没有这样的机制。但他希望至少能撤回奖金,用来安抚那些因昂山素季的沉默而受难的人。讽刺调侃之下,他亟望世界的呐喊,尤其是来自缅甸本土的声音,以终结回荡在若开邦上空的惨叫,方济各在 8 月 27 日的发言则为诸多世界级领袖树立了好的范例。日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图图都先后呼吁,希望昂山素季尽快介入。

然而,英国《金融时报》则认为,尽管反对派出身的昂山素季在结束军政府统治的谈判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备受尊崇,但在执政方面其实未曾经受考验,上台后缺乏魄力,在重要领域鲜有建树。她对缅甸糟糕的人权问题的回答苍白无力,而提问者,不乏其受软禁期间的追捧者。伴随着吞噬若开邦的熊熊大火,昂山素季的偶像光环开始褪色,短暂的执政蜜月期也就此告终。当年,西方捐助国扶持起了昂山素季,但短短数日,这一策略连同昂山素季本人的缺点一起暴露无遗。

QQ截图20170914151306.jpg

抛开她真正的影响力不论,最恼人的恐怕是她沉默的态度本身。背后的原因尚不得而知,众议纷纷。

上台后对侵犯人权问题视而不见的反对派领导人并不罕见,人们不禁推论,进入权力的角逐场,昂山素季也开始变得“识时务”。一些拥护者为此辩解到,出于临时政治上的考量,她为了在 2015 年大选中获得占缅甸九成人口的佛教徒的支持不得不三缄其口。毕竟,多名军人已在军方的支持下掌控重要部门数十年了,昂山素季及其议会候选人必须抓紧每一张可能的选票。同属全国民主联盟的 Win Htein 说道,“你不能因为军队的行为而责备她。”但《卫报》指出,这三年里,昂山素季的全国民主联盟在选举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从外交到能源部长等许多职务也收入囊中,甚至新添“国务资政”一职,人们有理由对她表示愤怒和不满。

另一些猜测将矛头指向了宗教。也许昂山素季同其他缅甸佛教徒一样,对伊斯兰教怀有根深蒂固厌恶。在仰光的一些市场内,你可以找到正在销售的佛教布道录像,而这些布道者向来不忌讳将伊斯兰教标志为历史上的敌人。Peter Popham 已经撰写并出版了两本有关昂山素季的书籍,他认为,不能否认昂山素季有成为极端佛教民族主义者的可能,但几乎没有什么证据导向这种可能性。超过 20 年的时间里,昂山素季都生活在英国的多元文化环境,她的一个男朋友就是在牛津大学结识的巴基斯坦裔学生。Maung Thaw Ka,一位穆斯林作家,是促使昂山素季投身政治的关键因素之一。在Popham看来,昂山素季如今的困境,始于 2011 年,她决定投身政界进入国会的那一刻,自那时起,昂山素季便不得不臣服于缅甸的政治秩序了。他消极地判断,昂山素季为今之计,只有引退辞职。或许这样,世界能予以理解。

QQ截图20170914151237.jpg

即便如此,昂山素季依旧有不少支持与同情者。《卫报》的最新文章 Aung San Suu Kyi: what has happened to Myanmar's icon of morality? 提到,大多数外交官认为,昂山素季要比她党内的多数人都有富有同情心,并一再强调自己解决若开邦问题的决心。“老实说,这个国家里没有能比她做得更好的人了。”一位资深的西方驻缅甸大使说道,“我们期望她保持在一个更高的水准上,但我们不得不理解她所承受的压力。”

除却国际的声音,国内的指责进一步陷她于两难的境地。一些强硬派和社交媒体认为,她在应对国外的指责上太过软弱,在他们看来,若开邦一系列事件的性质只是“穆斯林叛乱”而已。

事实上,缅甸官方拒绝使用“罗兴亚人”一词,将他们视作来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其中大部分人都不符合 1982 年通过的《缅甸公民法》的任何一类。无法成为缅甸公民,自然失去了法律的保护,罗兴亚人常被描述为全球“最受迫害”的人群,与当地佛教徒更是冲突不断。2012 年,若开邦地方刑事案件引发信奉佛教的若开族人同罗兴亚人冲突,导致上百人丧生,大量平民流离失所。去年 10 月,罗兴亚救世军袭击若开邦北部警察站,局势持续恶化。同年,昂山素季组织成立了若开邦事务顾问委员会,他们意识到,若开邦存在着发展、人权以及安全危机,罗兴亚人作为无国籍群体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今年的早些时候,委员会就已经警告,存在进一步极端化的风险。

QQ截图20170914151148.jpg

追根溯源,若开邦事件中呈现的宗教、种族对立问题深埋于殖民统治之中。罗兴亚人在 1950 年代才开始使用这一名词自称,至今,“罗兴亚人”依旧是个存在争议、模糊不清的词。19 世纪,英属印度殖民政府允许今若开邦与孟加拉吉大港两地居民自由往来,大批印度教教徒、穆斯林、塔米尔人涌入若开。英国驻军不断打压缅族群体,同时招揽非缅族人群进入军队,双方就此结仇。二战时期,与日本合作的缅族民族主义者、若开僧侣屡次同协助英军的穆斯林发生冲突,裂隙再次拉大。1960 年代,缅甸前总统奈温与若开僧侣结盟,推行“缅化政策”,要求若开邦居民必须是佛教徒,对信奉伊斯兰教的罗兴亚人不乏暴力之举。在对伊斯兰恐惧日益加重的潮流中,此次冲突极易被简单地归结为宗教问题,但二者早就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中结怨已深,罗兴亚救世军也将保护罗兴亚人群作为组织目标,从未表露过与其他伊斯兰武装组织有任何关系。

然而,宗教与族群在若开邦冲突中扮演的角色并非一尘不变。冯嘉诚在发布于香港端媒体的文章《罗兴亚人道危机,被忽略的内部角力》中分析到,缅甸佛教与罗兴亚人的“自我激进化”共同加强了国内佛教徒对穆斯林的恐惧,媒体空间的开放,外界关于伊斯兰的负面信息涌入、部分罗兴亚人“以暴易暴”,都促使反穆斯林情绪在社会中酝酿发酵,渐而超过种族因素所占比例。昂山素季领导的全民盟政府腹背受敌。一方面,军方可以借自己占多数的“国防和安全委员会”逼迫总统在紧急时期交出权力。另一方面,不断向昂山素季施压的国际社会受国内保守派敌视,若昂山素季妥协,必然又生事端。

QQ截图20170914151119.jpg

他指出,诸多媒体在关于罗兴亚问题的报道上太为割裂,影响了对宏观图景的理解掌控。除了问责当权者的勇气,还有太多的势力板块需要关照,否则底层只能沦为高层权术宰割的鱼肉。

回望处在舆论风暴中心的昂山素季,13 日,缅甸总统府公布,她将取消出席联合国大会的行程。8 月 25 日以来,昂山素季的“软弱无力”点燃众怒,但她依旧是勉强黏合这个国家的精神支柱,西方媒体也仍然热切地盼望她有所举措。

“昂山素季是个值得尊敬的人。”罗兴亚政客 Kyaw Win 如是说道,“我们不敢冒失地去评判,去说对还是错。我们只期望她能够做一些好的事。”

编译:赵蕴娴

底部单读.gif

单读账号

微信号:dandureading

微博号:@单读

instagram:owmagazine  

facebook:OWmagazine

喜欢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