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2017/04/28

到底是上海人

吴星宇

一年前回上海来,对于久违了的上海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白与胖。在香港,广东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还要黑,马来人还要瘦。看惯了他们,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第二个印象是上海人之“通”。香港的大众文学可以用胎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站牌“如要停车乃可在此”为代表。上海就不然了。初到上海,我时常由心里惊叹出来:“到底是上海人!”我去买肥皂,听见一个小学徒向他的同伴解释:“嗯,就是‘张勋’的‘勋’,‘功勋’的‘勋’,不是‘熏风’的‘熏’。”《新闻报》上登过一家百货公司的开幕广告,用骄散并行的阳湖派体裁写出切实动人的文字,关于选择礼品不当的危险,结论是:“友情所系,讵不大哉!”似乎是讽刺,然而完全是真话,并没有夸大性。

上海人之“通”并不限于文理清顺,世故练达。到处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性灵文字。去年的小报上有一首打油诗,作者是谁我已经忘了,可是那首诗我永远忘不了。两个女伶请作者吃了饭,于是他就做诗了:“樽前相对两头牌,张女云姑一样佳。塞饱肚皮连赞道:难觅任使踏穿鞋!”多么可爱的,曲折的自我讽嘲!这里面有无可奈何,有容忍与放任——由疲乏而产生的放任,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对于人与己依旧保留着亲切感。更明显地表示那种态度的有一副对联,是我在电车上看见的,用指甲在车窗的黑漆上刮出字来:“公婆有理,男女平权。”一向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由他们去罢!各有各的理。“男女平等”,闹了这些年,平等就平等罢!

——节选自张爱玲的 《到底是上海人》,刊 1943 年 8 月《杂志》月刊第11卷第5期


微信图片_20170427192848.jpg

吴星宇,Seven

19 岁,生在上海,长在上海。

14 岁时,一个人去了美国

现在波士顿大学,攻读电影专业

她说自己爱闹腾,很文艺,是一个充满色彩的人


Seven说

关于上海

“上海就是一个让我能停下脚步的地方,像是一个百宝箱。”

关于张爱玲

“去美国时,就带了套张爱玲的小说,经常晚上忧伤的时候,就会拿出来读一下。”

“我还是一个比较浮躁的人,但她是一个比较沉静的人”

“我们都是有一点小小的孤僻的人,对感情的认知都是很细腻的”

关于爱情

“爱情就是有你很好,没你我也能很好”


申请诵读

好的作家永远不会过时,好的故事一直都在重复;这是一个已经搭好的舞台,请同我们分享你与张爱玲的故事,发送你想读的张爱玲作品及联系方式至 3279939085@qq.com ,或者关注公众号(yizhuowenhua)了解更多详情。

喜欢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