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2016/10/12

堵在孟加拉

乔迪·罗森
如果你在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待上一段时间,你将会重新审视并定义“交通”这个词。交通拥堵在达卡绝不是偶然有之的情况——它已成为一种常态,如同一场从未停止的风暴。——乔迪·罗森
本文由吴颖翻译

几乎所有特大城市都有交通堵塞的情况,而当我到了孟加拉国首都达卡,我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水泄不通”。

我在达卡,这意味着我遇上堵车了。化用笛卡尔的话来说——我堵,故我在达卡。

如果你在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待上一段时间,你将会重新审视并定义“交通”这个词。交通拥堵在达卡绝不是偶然有之的情况——它已成为一种常态,如同一场从未停止的风暴。2016年全球宜居城市调查报告(其生活质量报告每年由经济学人智库印发)显示:达卡在140个城市中排名第137,仅仅挤掉了拉各斯、 的黎波里和饱受战争摧残的大马士革;另外,达卡的基础设施在所有评选的城市中排名最低。

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城市一样,达卡既是一个新兴产业诞生之地,也是一座巨型坟墓。这座城市有着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鲜活丰富的文化和精神生活,这些似乎可以抵消那些由贫穷、污染、疾病、政治腐败、极端暴力以及恐怖袭击给城市居民带来的痛苦。但是,交通为达卡贴上了难以磨灭的标签。在众多学者和发展学专家眼里,达卡这座城市是21世纪城市功能障碍的“最佳代表”。这样的交通状态也改变了当地超过17.5万居民的生活节奏。不久前,《每日星报》根据达卡的交通发表了一篇名为《堵在路上时,你可以做这5件事》的文章,建议的活动包括阅读、写日记以及“找朋友聚一聚”(可见其道路拥堵时间之长)。

我所作的《达卡日记》中的第一章是从去年三月开始的,彼时我正在从孟加拉国首都齐亚国际机场一路向南前往市中心。如果你在网络上搜索这段路,你会看到一个 Facebook 页面,其标题为“机场路:通往地狱的高速公路”,发布于其中的照片直接揭开了“地狱”的本质面貌。

由于提前翻阅了这些照片,我在行程开始之前便做足了心理准备。而我在前往达卡的飞机上,竟被告知这座城市将会迎来从未有过的交通便捷的日子。的确,接下来的几周,孟加拉国被一场大罢工“洗礼”,不仅工厂处于停滞状态,交通更是彻底瘫痪。示威游行和断断续续的暴力事件使街道面目全非,居民无法继续他们的日常生活——拥堵。正如同那个孟加拉人在飞机上向我解释的:“在达卡,要么堵,要么更堵。但是,这场罢工来的时候,街道上不会有车辆,也就再也不堵了。”

dhaka-master675.jpg

纳扎鲁尔大道是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城中典型的大道之一。在途中,目尽之处,是纹丝不动的卡车、 汽车、 人力车和手推车……无休止的拥堵,极大地阻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图片:尼古拉斯·肖里耶(法国摄影师 )

飞机降落后,我坐上一辆计程车,开始前往那条臭名昭著的“地狱”高速公路。不幸的是,那天我依旧遇到了堵车:目及之处全是停滞的轿车、卡车……在没有明确界限的沥青车道上塞成一团。车轮向南滚动了20秒后戛然而止。计程车迎来了死寂般的几分钟,而后又开始了令人胆战心惊的缓慢爬行。在美国公路上,我也有过这种类似的经历。车辆以龟速“摩肩擦踵”着,塞车看不到尽头,通常这种时候,交通新闻记者便会在广播里慌忙播报着关于“前方大卡车被直升机拦腰斩断”这种惨烈的事故。而此时,在达卡,问题不出在交通事故身上,问题是这座城市本身。

焦灼的天气加上时差问题使我陷入昏眠。一个小时之后,我从小睡中醒来,拥堵愈加严重了,车辆更加绝望地爬行着。现在,我们陷入了城市中心——被成千上万的行人、各色车辆团团包围。每一辆车,都在为抢占纳扎鲁尔大道的车道而奋力向前。到处是小客车、发出“轰隆”声的机动三轮车、满载的大巴士……令人咋舌的是:由于大巴车人满为患,很多乘客竟被挤到了车窗外面,乘客不得已攀出窗外,蜷缩地伏在车顶的行李架上。街道上还有货物三轮车,其上方架着成堆的竹子、西瓜、钢管、鸡蛋、牲畜。当然,这条路上还有达卡标志性的黄包车。车铃声与拥堵车辆的鸣笛声争相咆哮着,毫无停歇之意。

最终,计程车到达一个环岛,左转进入了另一个大道,在那里,计程车司机完成了一个漂亮的U型转弯,终于在连道上赢得一席之地。最后几百码,迎来了路途中第一段舒展开阔的道路。我们到了酒店,计程车司机淡然地对我说道:“今天有点堵,不过已经算好的了。”

“孟加拉是一个国家,更是一种困顿状态的代表。”美国记者威廉·兰格危斯特于 2000 年如是写道。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是堵成死局的达卡街道,不正是镜照了一个城市在交通上的“不作为”状态吗?这种“不作为”又蔓延出困顿和无望。

而这种极度的交通拥堵,仅是这个国家的创伤之一。

孟加拉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可能在发展中国家中不算什么,可联系到它的面积大小,却可被称作为“灾难”。

从根本上说,交通拥堵是一个密度的问题︰ 它是太多的人尝试挤向一个狭小的空间时发生的事情。孟加拉国的人口稠密度在全球位于第 12 位,但是,以估算的 1 亿 6000 万公民为基础,它却是迄今为止人口最多、最贫穷的国家之首。对比一下便知︰ 孟加拉国的陆地面积是俄罗斯陆地面积的118分之一,而其人口比俄罗斯人口多 2500 万。

由于这个孟加拉国几乎所有的政治、 商业、 卫生保健和教育机构和其工作岗位都集中在达卡, 所以密度问题总会在达卡这座城市被放大。每年,四十万新居民涌入首都,创造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迁移,也让达卡成为了世界上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可是,这些数以百万计的达卡居民极度缺乏基础设施和法律制度。整个达卡只 有60 个交通灯,而更多情况下,它们也只起到观赏之用。根据每日星报报道,达卡仅有 7 %的面积由道路覆盖。(在巴黎和巴塞罗那, 19 世纪城市规划模板城市,这个数字是大约 30%)。人行道是另一个问题:在达卡,人行道极少,存在的也往往无法通行,仅有的道路都被小贩和贫民的棚户占领了。

像达卡这种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的常用方案是建造地铁,但达卡没有地铁,而且没有任何具体的修造计划。雪上加霜的是,私人交通工具所象征的地位使它对居民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时尚的私人汽车风潮席卷了达卡的中产阶层,每年,街道上都要增加数以万计的新轿车。

用“不方便”来形容达卡的交通是不够的,甚至用“危机”这个词还是太亲和。根据建筑与规划在美国天主教大学副教授阿德南·穆尔希德的说法,达卡的拥塞代表着一种"巨大的城市病",这场病扼杀着这座城市的未来。

近些年来,孟加拉国蓬勃发展的纺织工业唤醒了该国的经济,但分析师警告称,如果首都不解决其交通和基础设施的问题,这种收益将转瞬即逝——其经济进展本身将陷于停顿。拥挤不堪的道路是达卡这座城市给人留下的最不可磨灭的印象,而这或许也是一切困苦的根源。

伴随交通问题而来的还有感官超负荷。如果你在达卡的街道上,排放的废气会使你的鼻孔发痒,会覆盖你的嘴唇,甚至在你的舌头上留下一种刺鼻的味道。通常情况下,你还必须把手伸出窗外示意才能避开车辆和一旁的行人,否则,你便很难“爬”过拥挤的街道。当然,耳膜是最大的受害处。一些历史学家称,这座城市的名字源自“哒咔”,即大鼓铛铛的声音。交通堵塞为达卡指挥了一场震耳欲聋的交响乐,叫喊着的司机唱着五音不全的主题歌,震耳欲聋的引擎声领队前进,车喇叭和汽车尾管不停歇地发出恼人的配乐。

dhaka2-master675.jpg

在达卡-锡尔赫特公路上,从没有舒坦之途。讽刺的是,城市的主要问题是其缺乏巷道︰ 仅有的交通路线远远不能满足 17 万居民的通行需求。
图片:尼古拉斯·肖里耶(法国摄影师 )

一天下午,我在孟加拉国家板球体育场附近搭上了一辆黄包车,穿梭在达卡最繁忙的街道,于是,我经历了一次漫长而曲折的旅程。由于黄包车是通过压缩天然气运转的,达卡人称它们为“CNGs”,即压缩天然气(compressed natural gas)的简称。

路上,车夫一路狂飙。即使在极度拥挤的车道上,他依然速度不减。我们到达了城市最繁忙的街道之一,一条满是商场和摊贩的宽阔大路。在达卡,交通堵塞也是一种商机:停滞的车辆会遇到敲着窗户的小商贩,前来兜售水、黄瓜片、书,等等。犯罪是另一个棘手的问题。CNGs 原先是没有门的,后来,为防止街边的路贼冲进人力车抢劫,安装了一种电线绕起来的门。但是,狡黠的窃贼仍有办法。他们会先爬到车顶,再划开车蓬,用老虎油涂抹在乘客的眼睛上,最后钻进车大胆行窃。对此,我的那位车夫有他独特的行车技巧:时刻保持他的车在行动之中。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即使堵的水泄不通,一步也不能前进,他也要水平着移动。他使劲按着喇叭,催促旁边的司机挨个挪动他们的车,就算只有前进一英尺的机会,他也不放过。

在达卡,相较于其他的硬闯模式,还有一种温和的交通方式——人力车。人力车在达卡混乱不堪的街道上可谓古雅而独特。没人能肯定地说出达卡的人力车总数(有官方牌照的只有很小一部分),大多数人认为自行车数量应该在20万以上甚至更多。人们坐在人力车上时,最大的消遣活动就是讨论到底该不该禁止这些车上路。然而,所有建议禁止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有些人坚持认为人力车是最适合达卡的车辆,因为它不像轿车和巴士那样堵得厉害,还很环保。而有些人则认为,正是这些人力车,才使得达卡的交通混乱拥堵严重至此。因为四辆并头行驶的人力车会占据一整个公共汽车的空间,但多也只乘坐八名乘客。

而我不得不承认,我被达卡的人力车吸引了。它们被称为“移动博物馆”是有道理的。精心镶贴的金银线和流苏、车架上彩绘的鲜花、电影明星画像、田园城市的场景,还有孟加拉国 1971 年独立战争的英雄形象……这一切,若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种讽刺意味。精致古雅的人力车总是像人们展现一个梦幻般平静的城市——雀跃的鸟儿盘旋着,绝美的日落燃烧在角楼之巅。仿佛让你以为,你正置身于一个整洁、 宁静、安详、交通便捷的城。然而,那只是达卡城无法回到的往昔。

当专家们讨论达卡“城市病”的解决方法时,说的仍旧是老生常谈的内容,例如添加交通灯、人力车专用的车道、干道、轻轨等等;还有将城市中心分散化:为缓解达卡城巨大的交通压力,发展优化周边卫星城市,例如吉大港和库尔纳。虽然政府宣称的所谓“12 英里长, 耗费 11 亿 4000 万美金达卡高架快速路”早在在 2015 年 8 月已开始建设,但众多怀疑者毫不留情地说:这种项目在达卡早已有之,只是政府的无能和腐败一直使这些工程停滞不前。

达卡高速路的拥堵从未停歇,而几天之内,我便开始适应了这座城市,适应了初看起来令人讶异的街道。的确,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人,一个陌生城市带给他的最直观感受就是交通的好坏。在这里,我学会了以一种全景的视角欣赏交通线路、以折叠空间的角度来看这座城市。我开始慢慢理解了立体派如何以碎片化的方式捕捉达卡的风光︰ 飞溅的颜色、墙上闪光的彩绘告示牌、后视镜中卡车司机那一抹粗犷的胡须、车厢上一堆堆金属挡板梦幻般漂浮在空中,还有驮着过量货物以至于被淹没的三轮车。一切,皆是风景。

我知道,作为一个来自纽约的居民,如此审视批评一座拥堵、困顿的城市是不礼貌的。但书写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在我眼中,交通拥堵对达卡来说并不仅仅是一种滋扰,它还意味着贫穷、不公正、痛苦。

但达卡人不这么想。达卡人谈论交通时,一如其他人谈论火灾那般——它考验人的精神、毅力,但是,它却使人们在一次次洗劫中愈发坚韧。一个长期居住在达卡的女人告诉我,当她在美国和欧洲小住时,她不由地怀念起那种交通拥堵的日子,畅通无阻的交通反而让她无法适应。

当你在达卡熬过了艰难前行的一天,当你越过一个个堵塞的街口,你会由然而生一种胜利的仪式感。

这座城市使你不断地陷入哲学式的思考——人生旅途上,人们通通在地狱中前行,但只要在行走,途中总有绝妙的瞬间,总有美。任何一段路,不论是司空见惯的古道,还是险象环生的新途,我们行走的目的都在于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于征服更广阔的世界,以及,基于可怕的堵塞情形——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征服时间。

道,固然有缓有险,有直有曲,人只要不自己画地为牢,一场看似绝望的拥堵,也会是希望本身。

到了要回纽约的那天,我已经在达卡学会了通勤的金科玉律——早点出发。我在飞机起飞时间前的五个小时醒来,晕晕乎乎地走进计程车,司机向我保证:这种时候,交通不会那么糟。

果然,他是正确的。太阳还没升起,计程车在夜幕下的大街小巷快速穿行,街道通畅无阻。到了机场路,车子行驶地就更快了。当计程车油门加到每小时 50 英里时,我们似乎长出了翅膀。

还有一英里左右就到达目的地了,突然间,汽车、 卡车、 CNGs 从四面八方涌来,计程车慢慢地减速、停止。幸好,由于时间充裕,我不用担心误了航班,所以这次我的心态平和而轻松︰ 我要最后一次享受这疯狂之旅。

最终,速度计艰难地爬到了五英里每小时,当我们开始再次匍匐前进的那一刻,我想到:刚刚是堵车吗?不,刚刚只不过是哲学之途的小曲折罢了。

Ref | T Magazine

喜欢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