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16/09/21

离开 熟悉的日常

一封信
本期“一封信”来自于单读的读者苏听风,这是她写给好友CC的信。 苏听风和CC相识四年,却从未谋面。她们通过书信搭建了亲密而持久的关系。 或许是因为对世界的好奇,听风开始写作,渐渐地,她发觉置身陌生环境中,会让她变得更敏锐沉静。

在这档音频栏目“一封信”中,不论是你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而动容落泪的信,或是你很久以前收到而珍藏至今的,亦或是你酝酿良久写成而终于又未曾寄出的信,你尽可以将它以音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发给我们,或者直接发送文本给单读(yuzaiqi@owspace.com),让我们来“为你读信”。如果你在北京或者有机会来到北京,也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来到单读编辑部录制你的“一封信”。


Dear CC:

见信佳。南方进入了一个多雨的夏季,前一分钟晴空无云,下一分钟就可能暴雨如柱。昨天晚上,我又经历了这样的一场大雨,上地铁的时候还是和谐的黄昏,出来时,外面大雨纷飞。和我同行出地铁的一个姑娘十分勇敢,她冲进雨中,向前走去。看着她跟我一个方向,我跑上前让我和一起同撑一把伞。

雨开始更大了一些,我试图和她说话,但她并没有看我一眼,只是低头走路,不知道她是否很担心自己的衣服被打湿。也可能不是这样,不然她刚才怎么会冲走雨中。她也半点没想跟我说两句的冲动,我们就这样一声不响地走了近5分钟,直到一个路口,她说,她要走了。然后奔到马路的另一端,很快就消失在雨夜里。

我甚至都没有看清她长什么样,或者她冲过了马路后,也不会记得我。

photo-1421987392252-38a07781c07e.jpeg

我每天都会遇到大批的陌生人,在拥挤的深圳地铁上、公交上。看着他们上车下车、看手机、发呆,或欢乐、或哀愁。我常在一天结束后的地铁上,什么都不做,只是看着一路上上上下下的乘客们,他们都很年轻,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路口走向同一辆车。我时常会想,他们是经历了怎样的一天呢?

有时候会想跟她们聊聊天的冲动,但从没有行动过。相比较地铁起来,我还是更喜欢坐长途的火车、高铁各是飞机。并不是它们看起来高级一些,而是时间更长一些,面前的人不那么高频率地更换。身处车上,我们只能看同一个车窗的风景,呼吸同一平方米的空气,我们甚至要一起坐上好几个小时。夸张地说,倒有一点生死与共的意味。

屏幕快照 2016-09-21 上午10.52.36.jpg

在坐高铁或是火车飞机的时候,我总是带一本书,尽管我也希望路途中可以遇到一个可以聊天说话的人,但不能保证有没有的时候,看书是最好的方法。而总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坐在旁边的人必定会主动来问:“你在看什么书?好看吗?它讲了什么?”后来,我发现,书竟然是一个极好与同行人说话的介质。相比起来,坐在你旁边的人突然就问你:“来自哪里,要去哪里,叫什么名字,你是做什么工作的。”说说手上的书,聊起天来就顺畅的多。其中有好几次,我会把在路上看完的书送给同行的人,从不留置联络方式,大概是说,相识于书,结束于书,这样就很好。也有时候会有十分能说故事的同行人,她们说自己的生活,过往的经历,就像是在看一个记录片一样。这种畅谈的真诚感在我平时的熟人世界都极少发生。因为我们总是有所顾及,有所隐瞒。在听一个个陌生人讲故事的时候,也只有在坐车的时候是最专注的。一旦一个人讲开了,其它的人也会纷纷敞开心扉。

20160426073711_vE3WF.thumb.700_0.jpeg

我并不一个十分爱热闹和有猎奇心理的人,主动跟陌生人说话对来说都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而每一次外出,我都十分喜欢听不认识的人描述她们世界的样子。在那个听的过程中,我从不追问,也探索真假,只是很认真地听着,想象着那么多我不曾也不能经历的世界有着怎样的人生出现。

我已外出工作多年,去过不同的城市生活。在这些经历中,在外遇到陌生人的机会很多,我听过很多不同的人讲故事,我曾把这些陌生人说的事记在日记本上,因为我从来没有问过别人的名字,所以我会在日记本里要仔细描述此人的长相特征,以免能在日后想起那是谁。也许,下车后,别人在描述我时,就是那个送书的姑娘吧。

后来,我开始写作。我发现这一段听陌生人讲故事的经历对我来说极为重要。她让我在陌生的环境里变得敏锐、变得沉静、变得更有耐心。我观察着每一个今生或许只能共渡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的人,我能记下她们长着怎样的眼睛,怎样的鼻子又经历过怎样的生活。我不需要用我的价值观去判断它们,也不用思考她们成功或是失败,只是自然地看到人生不同的呈现。

这些累积的感知力,成了如今写作的一个源泉。

屏幕快照 2016-09-21 上午10.52.53.jpg

尽管我不能频繁地去到不同的城市,我也不能时常出去旅行,但是我依然小心地保留并延续这份敏锐、沉静、耐心。比如在每天下班的地铁里观察不同的陌生人,记住她的眼睛里有着怎样的光芒。据说当年莫泊桑拜师福楼拜里,福楼拜曾让他每天在同一个街区去写路上的行人,直到描写的文字,让福楼拜一眼就能认出这个人来,就算是一次成功的写作。大师,必是经历一番折磨才能有后来的举世成就。

2016年来,我看了近十本关于写作的书。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可能就是:无论如何,写作是自己的事,只能由自己完成。如果非要说一点写作的建议的话,我尤为喜欢何伟在《正午故事》的序言中所说:“我给年轻作者的最后一条建议。离开家。离开你的家庭,离开你熟悉的日常,离开你舒适的社交圈。花时间跟与你不同的人在一起。学着去观察、思考和描述其他人,而不仅仅只是写你自己。不要畏惧挑战。有时最让人生畏的可能性,反而带给你最丰厚的回报。”

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正在一个城市回深圳的高铁上。这一次,坐在旁边的姑娘似乎很不爱说话,因为她一路上都在吃东西,我抵挡着零食的诱惑,给你写这封信,也是一个难得的体验。

苏听风

2016年6月11日

喜欢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