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2016/09/08

听最懂巴黎的女人论毕加索

格特鲁德·斯泰因 
巴黎20世纪最享有盛名的沙龙女主人斯泰因,自居为天才,特立独行,以其充满前瞻性的艺术趣味吸引了一批一流的艺术家。她称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为迷惘的一代。作为一名时代批评家,她的观察和纪录,将从艺术内外,解谜一个更加真实的毕加索,也将我们的视线带回属于20世纪巴黎的黄金时代。

绘画在十九世纪只存在于法国,也只有法国人能做,除此之外,绘画是不存在的,到了二十世纪它也只存在于法国,却是西班牙人在做了。

在十九世纪,画家发现他们必须要摆一个模特在眼前,而到了二十世纪,他们又发现绝不能看着模特了。我记得很清楚,在1904年到1908年这段时间,无论是出于被迫还是自愿,人们在观看毕加索的画时都会最先并且最强烈地被一件事情所震惊——他画得那么好理应有个模特,而他确实从来没有过。现如今的年轻画家甚至不知道模特的存在。这一切的变化不是没有理由的。

在毕加索十九岁时他来到巴黎,那是1900年,来到了一群画家之中,他们所有的学习都来自用眼观看事物。从修拉1到库尔贝2,都在用眼睛观看,修拉紧接着就震惊于他那双眼睛所看的,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通过观看而真正看见。马蒂斯3也开始怀疑他的眼睛能看到什么。所以这是个为毕加索而准备的世界,他所拥有的不仅仅是西班牙全部的绘画传统,而且是融于西班牙日常生活中的立体主义。

91T8ScNUpaL._SL1500_.jpg《哭泣的女人》

毕加索的父亲是西班牙的一位美术老师,绘画于毕加索而言就像是小孩子学写ABC。毕加索生来就会绘画,不是像孩子那样画,而是像画家那样画。他不画他看到的事物,而是画他想表达的事物。简单来说,绘画对他是一种语言,一直以来是他唯一的聊天方式,而他很健谈。

毕加索继承了他母亲的外貌也继承了她的名字。在西班牙,各取父亲和母亲的姓氏为子女命名是一种习俗。毕加索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鲁伊斯”,从他母亲那里得到了“毕加索”。按西班牙的习俗他应该叫作“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他早年的油画有些署名“巴勃罗·鲁伊斯”。当然,还是“巴勃罗·毕加索”更好,用全名作为签名又太长,毕加索不久就用“巴勃罗·毕加索”在他的作品上署名了。

“毕加索”是个意大利名字,他的家族也许起源于热内亚,经帕尔马地区迁到了西班牙。他的妈妈生于一个银匠家庭。和毕加索一样,她瘦小却精壮,全身充满活力,肤色黝黑,长着一头并不那么柔亮的深色直发。对于他的父亲,毕加索常说他像个英国绅士,身材高大,一头红发,并以一个英国绅士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父子二人对此都很骄傲。

毕加索只有一个小妹妹,十五岁那年,毕加索创作了一些她的油画肖像,完成度非常高,就像一个天生的画家。

毕加索于1881年11月25日出生在马拉加,几乎全部学业都在巴塞罗那完成,他的父亲一生都在那里的美术学院教绘画。父亲死后,母亲就继续和妹妹生活在一起,直到去世。

之后,十九岁的毕加索到了巴黎,除了很少几次他曾短暂地回到西班牙,他的一生都在巴黎度过。

ffae8b295476bed5847282574167efe2.jpg

《镜前的女人》

他在巴黎。

他在巴黎结交的都是作家而非画家。他们能画的他都能画,他还要画家朋友做什么。

显然他的日常生活里不需要画家,对他的一生而言也是这样。

他需要的是灵感,每个人都需要,但不是关于绘画的灵感,不,他必须结交那些有想法的人,至于怎么去画,他天生就都知道了。

一开始,他就和诗人马克思·雅各布4熟络起来,然后是纪尧姆·阿波利奈尔5和安德烈·萨尔门6,之后是我和让·考克托7,再之后是那些超现实主义者们。这就是他的文学史。他在很久后才开始与画家布拉克8和德朗9相处,比马克思·雅各布、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安德烈·萨尔门和我都晚很多。他们都有文学的一面,正是这种文学性让他们和毕加索成为朋友。

画家的文学灵感和作家的文学灵感是截然不同的灵感。画家的自我意识和作家的自我意识也是截然不同的自我意识。

画家不认为他的自我存在于自身之中,而认为他的自我是画中形象的投射,他就活在他画面的投射中,一个作家,一个严肃的作家,则认为他的自我存在于自身中,他要写作必须先要忠于自我,他的书不是载体。而画家能够绘画,必须先完成一幅作品。所以说,画家的自我和作家的自我完全是两回事,这也是为什么毕加索这个用画来表达自我的人只和作家做朋友。

460.jpg

毕加索为斯泰因所画的画像。

在巴黎,那些当代的画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影响,但他看到的画作却深刻地触动了他。

毕加索一直对绘画作为经验(metier)很感兴趣,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事非常有代表性。在巴黎有一位美国女雕塑家想要在沙龙上展出她的油画和雕塑作品。她的雕塑一直作为免审入选作品10在这个沙龙展出,而她又不希望在同一个沙龙再展览一次。于是她向托克拉斯11小姐借用了她的名字放在自己的画作上,许可获得了,署名托克拉斯小姐的画作被沙龙接受且录入了画册,于是我们有了这个画册。展览开幕的当晚毕加索就在我家。我向他展示了画册,我告诉他,这个爱丽丝·托克拉斯以前从没有画过画,而她的画却已经被沙龙接受了。毕加索气红了脸,他说,这不可能,她一定是私下里画了很久。我告诉你,从来没有,我对他说。就是不可能,他回答,不可能,虽然这幅画不怎么样,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第一幅画就被沙龙接受了,那我可真是什么都不懂了!放轻松,我说,是的,这幅画确实不是她画的。她只是借出去个名字。他仍然有些耿耿于怀,不,他重复道,你必须得懂点什么才能画画,必须是这样,必须!

当他在巴黎的时候,绘画对他产生了影响,他的作家朋友们极大地激发了他。我并不是说因为这些他身上就少了点西班牙的味道。但是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内他的确是更法国。毕竟,也很有意思的是,他对图卢兹·罗特列克12很感兴趣,这同样是因为罗特列克也有着文学性的一面。

有件事我要强调,毕加索拥有着画家的观念与制图人的技术,他这个人一直需要去清空自己,完全地清空自己,他必须彻底地被激发从而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去完全清空自己。

他一直是以这种方式生活的。

f897c2daa83f7e3dd957618f2a91d342.jpg

《亚维农少女们》

确定了法国带来的影响后他又一次完全地西班牙化了。很快这种西班牙气质就非常真实地存在于他的身体里。1902年他回到了西班牙,于是众所周知的“蓝色时期”绘画作品产生了。

在他离开了巴黎生活后,西班牙式的忧郁和单一的西班牙式色彩有力地震撼了他。因为我们必须要知道,西班牙不像其它的南部地区那样,他并不是色彩缤纷的,西班牙的颜色就是黑、白、金、银,那里没有红红绿绿,一点都没有。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西班牙完全不南方,它是东方的。那里的女人没有多彩的服饰,更多的时候穿着一身黑,干燥的土壤呈现金色,天空蓝得发黑,哪怕有星光的夜晚也是漆黑的,或是非常非常深的蓝色,风轻云淡,一切都是黑色的。不管怎样我喜欢西班牙。西班牙的一切给第二次离开那里的毕加索留下了印象,开启了所谓的“蓝色时期”。成就了他的第一个或者叫作罗特列克时期的法国影响结束了,他回归了他的本来性情,他的西班牙性情。

然后,在1904年,他又一次回到了巴黎。他住在蒙马特,拉维尼昂街13,现在这条街的名字已经改了,但是上次我在那里时它还是风韵犹存。小广场和我第一次看见它的时候一样。一个木匠在角落里干活,孩子们也在那里,房子也没有变样,他们住过的那栋老画室楼仍然矗立在那里,自那以后,距我上次去那里也有两三年了吧。或许现在它们要被拆了来建些别的什么建筑。建新的建筑是很常见的事,只不过人们还是不喜欢事物的改变,尤其是那个时候的拉维尼昂街,那是拉维尼昂街啊,二十世纪艺术史上的很多大事都发生在那里。

总之毕加索再一次回到巴黎了,差不多是1904年,他带回了“蓝色时期”的作品,还有一些这个时期他在巴塞罗那完成的风景画。再次回到巴黎他开始变得法国了,就是说他再一次被法国引诱了。他开始和马克思·雅各布、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安德烈·萨尔门这些人密切来往,经常碰面,这帮助他卸下了西班牙式的一本正经,也再次地,让他有了彻底清空自己的需要,清空“蓝色时期”的自己,清空那个焕然一新的西班牙灵魂,那之后他的创作就进入到了所谓的“粉色时期”或“丑角时期”。

画家一直都很喜欢马戏团,甚至到了今天马戏团已经被电影院和夜总会取代了,他们仍回忆着那些小丑和马戏团的杂耍艺人们。

那段时间他们每周至少一次在梅德拉诺马戏团14碰面,在那里他们为能和小丑、变戏法的、马和它们的骑师们近距离接触而感到异常兴奋。毕加索一点点地变得越来越法国,开始了他的“粉色时期”或称“丑角时期”。接着他又清空了这些,马戏团和法国的温柔诗意,他清空了它们,以他清空“蓝色时期”同样的方式,我就在“丑角时期”的尾声认识了他。

103250.jpg

《提着花篮的女人》

我们拥有的第一张毕加索“粉色时期”的绘画名叫《提着花篮的少女》15,这幅画创作于“丑角时期”,如此优雅精妙而富有魅力。在这之后,他的画风一点点地硬朗起来,他的线条变得更确定,色彩更鲜活,自然地,他不再是一个男孩了,他成为了一个男人,接着在1905年,他创作了我的肖像画。

为什么在那时候他希望有个模特在面前,这我真的不知道,但是周遭的一切都促使他这么做,他那时完全清空了“丑角时期”的灵感,西班牙风格再一次地在他身体里活跃起来,而我是一个美国人,美国和西班牙在某些方面是有相似之处的,也许这些是他希望我来做这个模特的原因。我和他在画商萨戈那里见面,我们就是向他购买了毕加索的那幅《提着花篮的少女》。一整个冬天我都为他摆着各种姿势,得有八十次,最后他画出了一个头部,他告诉我他不能再看着我了,之后就再次出发去了西班牙。那是“蓝色时期”以来的第一次,他从西班牙回来后没有再见过我,他立刻就凭记忆创作了我的肖像。之后他把完成的作品给了我,我当时很满意,我现在也依然很喜欢我的这幅肖像画,这画是给我的,画的是我,也是唯一一次对我的再创作,一直是我,给我的。


喜欢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