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
2016/08/14伦敦斯坦的 最后保卫战
Sean Kennedy
2016 年 5 月 24 日,BBC 纪录片《伦敦东区的最后白人》一经播出便引发讨论。影片讲述伦敦东区内,那些因穆斯林移民的不断涌入而纷纷撤离的底层白人故事。从东区残存白人的视角来看待穆斯林移民问题,使该片成为非议焦点。但无论如何,白人工人阶级与穆斯林新移民之间互相鄙夷和歧视的恶性关系,从未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伦敦东区工薪阶层的考克尼(伦敦的工人阶级)[1]人们,一直以来都是上层社会的闲谈笑料。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狄更斯、王尔德以及《东区人》等多部长篇肥皂剧,持续卷起公众对东区的迷恋热潮;然而,这无法阻止东区白人几十年来不断地逃窜至埃塞克斯[2]的郊区。
BBC 纪录片《伦敦东区的最后白人(Last Whites of East End)》,似乎在为那些最后仅存的底层白人撰写将死的墓志铭。
穆斯林抗议西方媒体对默罕默德的刻画,伦敦,3/2/2006 © 赫芬顿邮报
伦敦东区街头随处可见的穆斯林民众
英国内部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文化撞击,穆斯林移民和下层白人们的争执愈演愈烈,也为近期脱欧事件推波助澜。而穆斯林聚集的伦敦东区,包括陶尔哈姆莱茨与纽汉姆在内,也往往是英国最为贫困的区域;特别是纽汉姆的东部市镇,过去 15 年中总共吸纳 70 万移民,白人由此摇身一变,成为弱势的少数群体。
只有在东纽汉姆的工人俱乐部里,考克尼白人文化还苟延残喘着。老家伙们隔三差五聚在一起,抱怨他们的新邻居——这些穆斯林因为宗教而禁酒,才致使东区酒吧纷纷破产。纪录片中关于纽汉姆正在进行“种族清洗”的声音,不禁让人想起保守党国会议员埃诺奇·鲍威尔臭名昭著的“血河”演说。1968 年 4 月 12 日,鲍威尔宣称他似乎看到“台伯河冒起了血的泡沫[3]”,认为美国腥风血雨的种族斗争一定会来到英国;这正是保守党的态度:移民必將前所未有地改变这个文化同一国家的面貌。
穆斯林移民的大举迁入冲击着伦敦东区的酒吧生意,位于东纽汉姆的工人俱乐部成为了东区白人们仅存的乐土,上了年纪的英国人们在这里谈论天气、足球和政治,唯有在这里,他们才能保有生活一如往常的假象。
《伦敦东区的最后白人》中,90 岁的老太太终于在丈夫去世后,决定跟随女儿出走的脚步,迁往诺福克。即便是混杂加勒比和英国血统的托尼,也对过去二十年不断迁入的移民持保留态度;他拒绝将他的女儿送至本地小学读书,并哀叹此地不再有耶稣降生剧与圣诞贺卡。而乌斯曼·胡赛因,一位英国出生的孟加拉裔,则认为“白人群飞[4]”之现状间接切断了他的孩子与英国生活方式连接的通道;他质问那些四处逃散至埃塞克斯的邻居们:“你们这些考克尼白人,为什么不留在这里为伦敦东区继续抗争?”
39岁的托尼是英国的一名公交车司机,他的父亲是加勒比移民,母亲是伦敦东区人,托尼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每逢比赛季,他都会带儿子去现场观看足球比赛——父子俩都是西汉姆联队的忠实拥趸,尽管已经在英国生活了近四十年,一半的加勒比血统仍然影响着托尼的身份认同,他常常“不知道自己究竟从哪里来”,而今年来愈发汹涌的穆斯林移民浪潮,使托尼觉得自己再次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少数人。
考克尼人们现在的抱怨,实在是像极了 70 年代美国电视情景喜剧《一家子》中阿奇·邦克[5]肆意的抨击——“这些移民,总有办法把国家和社区变得越来越烂。”
2013 年,已有 62% 的英国人认为穆斯林移民会削弱国家认同——10 年前还只有 48%;2011年,66% 的非学位英国人(包括非白人)认为移民对经济有负面影响——10 年前只有 47%;同样的,62% 认为移民对文化有负面影响——而 10 年前只有 42%。
穆斯林街头游行谴责恐怖主义,伦敦,12/9/2015 © 独立报
当伦敦东区的阿奇·邦克已成为稀有品种,英国穆斯林的态度也正变得越来越极端。一项 2016 年的调查表明:很多伦敦东区的新移民与二代移民鲜有政见宽容者,他们往往持有比父辈更为尖锐的宗教价值观,由此也孕生出所谓的“代沟”。而 2011 年英国人口普查显示:英国穆斯林们很难有一份全职工作,通常只能担任家庭保姆或看护,所以大都生活在贫困社区。
伦敦东区的一辆公共汽车上,90岁的英国老太太艾琳注视着下车的乘客,他们多是黑色或棕色面孔,随着丈夫去世、邻居和朋友们纷纷搬离东区,艾琳也将迁往诺福克,与自己的女儿一起生活。
东区的考克尼人们却似乎没有意识到,他们当下的遭遇并不新鲜;因为历史上最初入住这里的是胡格诺派[6],接下来是爱尔兰人,后来才有犹太人定居,整个伦敦东区早被几百年来进进出出的移民多次洗牌了。现如今则是历史上的不列颠帝国居民再回到“英国老家[7]”开始新生活,他们大部分是南亚移民。而“英国老家”这个词的词源,其实来自乌尔都语。不同种族的搅动仍在继续,以至我们可以预想到,50 或 100 年后 BBC 会出一个纪录片续集:《伦敦斯坦的最后穆斯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