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2016/07/10

班尼路 去哪儿了

单读
随着 H&M、Zara、优衣库等一众外来快消大牌抢占城市“视觉高地”,“班尼路”等就像儿时玩具一样,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而被扔得越来越远。为什么会这样?你身边还有类似的其他变化吗?单读邀请了大家一起完成这篇文章,收到了很多精彩的留言。我们将读者的观点整理出来,放在文章后半部分。

blob.png

北京三里屯太古里,蜚声海内外的潮流、酷炫之地

每次经过三里屯,你总会遇到那几个服装牌子:H&M、Zara、优衣库...... 或是瞥见标志,或者是经过门店。总之,你很难完全回避,就好像它们“与生俱来”地出现在你的生活,甚至组成你对周围空间的认知,传递一份安全感——设想在一个陌生城市看到一家“优衣库”,你可能意识到——这里并不会让你太陌生。

blob.png

全场货品,买 1 送 1

起码我自己是已经完全习惯了与优衣库、H&M 共生的环境,直到上周读到国内服装品牌“班尼路(Baleno)”将近破产的消息,才想起:大概 10 年前,班尼路、以纯、真维斯等国产服装牌子也曾在中国各大城市红极一时,像今天的优衣库、H&M 一样铺天盖地,深受年轻人追捧,还有刘德华、王菲、F4 等一众大牌明星代言。那时,是这些牌子统治了我们的城市商业中心,也定义了我们熟悉与陌生的边界。

blob.png

天皇刘德华、天后王菲都曾和班尼路在一起

blob.png

看!抢占了“制高点”的“Baleno(班尼路)” 

我才醒悟:原来,我所熟悉的城市景观在不知不觉中已发生一轮变换。十年前,“班尼路”和“以纯”凶猛挤占广州北京路、上海南京路、成都春熙路、北京西单等商业中心黄金铺位,大家趋之若鹜。三里屯若在那时开业,也准有它们进驻。而如今,我只曾在北京门头沟、广州花都等的“城乡结合部”见到这些牌子门店(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察)。似乎,随着 H&M、Zara、优衣库等一众外来快消大牌抢占城市“视觉高地”,“班尼路”等就像儿时玩具一样,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而被扔得越来越远,直到“城乡结合部”,再直到这些“结合部”都无法再吸纳。

blob.png

以纯,整个街角都归你管

blob.png

以纯:最后十天倒计时、全场 5 元起、流血价

当疑惑这些服装品牌的代际替换为何发生时,你或许还发现了容纳这种替换的城市空间本身也在急剧变化,就像一场小快闪是发生在一场更大的快闪里,这是一连串像“链式反应”一样的“快闪组合”。为什么会这样?你身边还有类似的其他变化吗?生活在当下的中国,相信你对此也有所体悟。单读邀请你来一起完成这篇文章,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和体验。我们将会把大家和单读的观点整理出来。



收到大家群情汹涌的留言,现择取部分公布如下:


新郎游坦之回忆起他和班尼路的誓言:

刚上大学确实经常在东大街的班尼路门口纠缠几十分钟不敢进去,又不甘心走…觉得自己不配[尴尬]。时尚一直在变,而我一直没钱。我还记得 135 的牛仔裤,大学时唯一有我尺寸的牛仔裤。身高  190 公分,体重 61 公斤,腰围 2 尺 2 寸,大长腿,永远买不到牛仔裤。大学四年一共有两条 135 的牛仔裤,穿的很爱惜,第一条其实不是穿烂的,是洗烂的,舍不得扔,就把裤腿剪掉穿短裤了。我那会发过誓一辈子都要穿 135 的牛仔裤!很严肃的那种誓言,永远不会变的那种。跟我暗暗在心里发誓会爱初恋的姑娘一辈子不变一样严肃。后来确实我也没变,是他们变了。


兔子七七说起她拥有的第一件羽绒服,王菲同款:

想说,图片中王菲那件班尼路羽绒服,我有件黑色同款,哈哈哈哈。当然,距今已差不多有十年了,还记得当年买了 350 元,是从南方到北方上学的第一个冬天买的,我人生的第一件羽绒服,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却是北方寒冬的最佳保护,现如今老妈依然在穿,可见良心之作。还有以纯、真维斯、美邦,这些可都是高中时期最喜欢买的牌子,那会儿的满足感跟现今买到名牌包包是一样一样的,心里美到简直不行,甚至可以说,我们见证了它们的兴衰,它们也同样陪伴了我们的成长。

也有很多读者谈到的了本土和外来牌子(班尼路等 v.s. Zara 和优衣库等)在具体经验策略、款式创新、服务态度、价格定位、品牌形象上的不同策略,最终班尼路败下阵来——“这些品牌无论在质量,价格,和设计都不敌当年,甚至陷入了抄袭的怪圈。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好比没有舵的船只,终究逃脱不了时代巨浪的洗礼。”(西米露小圆子)“那些年有人穿了班尼路还会炫耀说班尼路的,这两年大家都觉得班尼路很 low 了” (刘野)

10.jpg


卡波特特表示了对这些快消品牌的质疑:

记得几年前初中的时候,堂姐把两件T恤,一件真维斯一件以纯给了我,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什么牌子,衣服都是我妈在小商品市场买的。所以我当时就觉得那两件衣服特别好看,质量也很不错,一度是我的心头最爱。现在读了大学,发现这些牌子都不见了,都是Zara,hm,买回来的衣服都被我妈鄙视,质量差,我自己还认为自己很潮,现在想想自己还是太年轻,有些质量确实差,所谓的流行一转眼也就不喜欢了。

不少人说的是大众眼光、审美、潮流的变化。

人们在变,或人们没有变。在它们各自的时代里,它们对我们的意义是相同的。(thesnow)

看起来“人靠衣装”这话不易过时,不过我们的客户价值在变,我们自己的调调在变,能引爆我们掏腰包的点也变了,不是吗?(杨雪)

2.jpg


ordinary_ 提供了他的“县城经验”:

我生活在这样一个贫困县,以纯应该算这个县城里最高端的店子了。周围不少同学还因为去以纯买了件衣服而大肆炫耀。在这里生活 6 年了,我看到了这个县城为跟上时代节奏做出的种种努力,比如为楼房镶上俗而刺眼的霓虹,看起来像虚荣的村妇笨拙地带上金银首饰。县城原先有外地人来开了几家进口食品店,最终都先先后后地倒闭了,因为县里的人的消费观念并没有转变。 所有的三四线城市大概都是如此,贪婪地吸收着大城市已经过时了的东西,并以此为荣。我不知道我有没有离题了,以上说的这些话,正是我看完这段文字所想到的。


很多读者也由此联系到生活中的类似例子:

907197490 提到了自己家那头的老字辈号“佳佳超市”在和一众商场超市、连锁百货竞争中的浮沉。

欣琪 讲到了在手机界曾经风格一时的诺基亚。“我会永远珍藏着初中时买一身班尼路的满足感,和用诺基亚时手机掉地上也没丝毫担心的安全感,这是“ Zara 们”和”苹果们”再也给不了的。”

qnewyorker 分享的是以前小镇的普通照相馆,“在过年的时候最为忙碌,那时最流行在家里墙上挂着全家福,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现如今,普通的照相馆被各种婚纱摄影店所取代,色彩缤纷的装修风格取代了印象中朴素干净的照相馆。回头一看,不过眨眼光阴,生活的家乡也换上了新装。”

1.jpg


最后,可能可以用“拂晓”的话来总结:

有没有发现餐馆总是隔段时间改头换面?寄东西都是打电话叫顺丰不会再跑邮局?也许吃穿行这样的生活消耗行业就是这样的宿命,除非是做奢侈品牌。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因为进入门槛低的行业意味着每分每秒都有人来踢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我只能做个挑剔的消费者了。

谢谢各位参与,还有众多精彩的分享因版面原因未能登上。

喜欢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