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
2016/06/09寿司之神
小野二郎
小野二郎认为,对于握寿司的大小,刚适合入口的尺寸是最理想的,也是最好吃的。他会根据每个客人的情况,稍微变换大小。例如,给老人家和女性客人握小一点。
握寿司最重要的部分,无疑就是寿司饭。无论多么无与伦比的主题,若作为基底的寿司饭没做好,就无法握出好吃的寿司。而且,做好寿司饭的关键并不在于“使用什么牌子的米”,而是颗粒越小越圆润油亮的硬质米最适合。
因为寿司饭要稍微煮得硬一些,若米粒不够圆润油亮,口感就会干巴巴,如果把水放多了,又会变得过于黏稠。如果想煮出柔软有弹性的米饭,就要用圆润的米。
我问过专业从事大米交易的米店老板,他说最适合做寿司饭的是那种从早上到傍晚都能晒到阳光,日落后气温马上下降,这种温差较剧烈的山中种植的小颗粒米。
适合大规模耕作的平地大都温差不大。比如新潟平原上收获的越光新米,因为质地较软,刚煮好的时候确实很美味,却不能做成寿司饭。因为寿司饭必须保证在下降到人体表温度时仍然能够保留全部风味。在这一点上,那位专业人士说,风味最难流失的,就是圆润的小颗粒米。
于是我接受了他的推荐,主要使用富士山间出产的米,只要将那种越中大米以完美的方法炊制出来,在拌入醋汁后就不会黏腻,就能入口即化了。
我们常说“粒粒分明”。正因为每粒米都完美地分开了,放入口中的瞬间才会立刻化开,与主题融为一体。这种时候如果总有一团硬邦邦的米饭在嘴里搅动,那可就伤脑筋了。
经常有人说,吃多少都不口渴
近几年连续丰收,对寿司店来说却是个坏消息。因为在日光充足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稻穗实在太丰满,米粒会开裂。用那种米来煮寿司饭会导致淀粉流出,无论怎么握都会变成一坨饭团。
特别是新米的季节更糟。每年新米上市的十月到翌年三月,为了让寿司饭松软,必须混入水分较少的陈米。一般来讲,这样的搭配就足够了。不过由于上一年也是丰收,连陈米的淀粉含量都太高了,所以混合起来也没什么效果。
这其实是我常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毕竟一年到头都要跟米打交道。只需把饭桶拿在手上,瞬间就能判断“啊,这可不行。”就算能用技巧骗过客人的舌头,也无法骗过自己的手感,所以要赶紧重煮一锅。
我采用的是只固定寿司外侧的方法。中间其实并不硬,但如果米粒的淀粉含量过高,就无法只让表面固定了。如果不用力握,寿司就会散掉,可一旦用力,里面也会一起变硬。最糟糕的时候,区区七八合米饭中也只有三合勉强能用,剩下的四合都会变成饭团子。
特别是中午,客人都不喝酒,只会吃寿司。每个人平均要吃十四五个。只有三四合饭,顶多只能握五六十个而已。而饭煮好以后至少要一个小时才能冷却到人体表温度,这样一来,就算马不停蹄地煮饭也赶不上用的速度。
并不是说没有饭可以用。有是有,就在客人眼皮子底下呢。但那些饭一握就会变成饭团子,只能不去用,等下一锅饭做好了。
“奇怪,这跟我以前吃的不一样啊。”
要是有客人这样问。
“唉,您知道吗。最近这些米的淀粉含量太高了,一握就会变成饭团子。”
我大可以这样解释,但那对客人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说辞。
“管你米好还是米坏,都要想办法握出好吃的寿司,这不就是寿司店老爹的职责吗。”
虽然客人嘴上不会说,但心里一定是这样想的。毕竟店里又不会因为米饭不好就给他打折。客人一直都是用同样的价位来吃的啊。
所以我会用近乎神经质的态度对米店老板提出难题,让他到处去找不会握成饭团子的大米。
最后,尽管现在使用的也是丰年的大米,煮出来的效果却完全不一样。我问米店老板“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尽管淀粉含量都差不多,但之前使用的是电气烘干,这次采购的却是农民留作自己的口粮,用阳光晒干的。这种自然干燥的米就是如此不同。
过去,不过那也只是昭和六十二年(1987 年)前后,那个年代会有老婆婆把大米从龙崎(茨城)挑到东京来卖,那些米真是太好了。不是我挑,那个地方的米是真好吃。就算收成再差,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出现极端的味道差距。
经常有人说,我们店的寿司吃多少都不口渴。每次我都会回答:
当然,盐田的粗盐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店里的寿司饭口味很淡。
“京桥”的老板是这样说的:过去的米饭酸味更重。只用盐和醋来调味,并不使用砂糖。因为过去的醋保存在木桶里,放上一年就会从一斗缩水成八升。这种浓度高的醋会带点红色,也有点甜味。放点盐就会更甜了。就像用盐来腌渍夏柑橘一样,盐分会去除酸味。
不过那种醋如今已经见不到了。一是容器不同,现在的醋虽然味道不坏,可放上一年都不会缩水。所以我都会稍微加一点糖,分量控制在客人尝不出来的程度。这样做出来的寿司饭光泽很好,酸味和咸味也更加平衡,味道更完美。
之所以只能稍微加一点糖,是因为寿司越甜客人吃的量就越少。如果肚子很饿,吃上三四个甜寿司可能会觉得比酸的好吃很多。可是仅止于此。要想吃上十个,是吃不下去的。
若味道非常淡,则能吃上十五六个,要是肚子特别饿,甚至能吃下二十个。
我认为,让客人在离开后,“啊,还想再吃几个呢。”
产生这种想法的清淡口味才最好。
握寿司尺寸变小是战后开始的
对于握寿司的大小,我是这样想的,只要是刚适合入口的尺寸就可以了。只有一口能吃下去的大小才是最好吃的。而且若是没有寿司饭的味道,也不能叫握寿司,所以也不能太小。
虽然没测量过,但我的握寿司一合米饭大概可以握十六到十七个。自从开了自己的寿司店后,就一直握成这个大小。
不过据说从明治年代到昭和初期,寿司的大小是“一个一口半”,也就是一口吃不完的大小。那个大小有我握的寿司三倍之大,一次顶多只能吃下五六个就饱了。握寿司尺寸变小,是从战后开始的。
最近只要是一人份的外卖,一般都会写“十个卷物”,其实这是有来由的。
战争结束后,日本陷入严重的粮荒。根本不是握寿司的环境,要是敢到黑市上买米必定会遭逮捕。因此,某个寿司店的聪明人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客人把给自己分配到手的粮食带来店里,用那些米来换寿司。寿司店仅收取主题的费用和加工费。换句话说,就是寿司的“外包加工”。这样一来,就不会触犯禁止贩卖米粮的法律了。
根据昭和二十二年的市价,一合米可以换十个寿司。因为这只是一人份,所以寿司的尺寸也一下变小了许多。
话说回来,我当初拜入“京桥”师门时,曾经在店铺一角见到过各式各样的小袋子。当时战争已经结束六年了,所以无需客人带米来也能握寿司。只是在警察来巡视的时候,必须能够出示外包加工的证据。那些米袋是用来假装米是由客人提供的证据。可如果全是一样的口袋,一定会被揭穿,所以店中才会堆满棉布袋、纸袋等各式各样的袋子。
主题和米饭的平衡一直都没变过。我知道有的寿司店把主题切得特别大,有的寿司店米饭特别小。不过主题过大或米饭过小都会让主题的味道盖过米饭,无法品尝真正的美味。那就不能叫握寿司了。因此我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最好的。
如果是外卖寿司盒,就握成一个人能吃饱的较大尺寸,而且外卖一般是用筷子来吃的,还要稍微握结实一点。否则一筷子下去,米饭有可能会散开,最后变成“挑起这块吃一吃,挑起那块吃一吃”。
如果是外国客人,我会握得特别硬。因为那些客人会把米饭那一面蘸到酱油里,而不是上面的主题。所以要握得特别硬,泡在酱油里才不会散开。你问有多硬?硬得让日本客人心想“这种东西怎么吃啊!”就差不多了。
还有这种情况。因为想让结伴而来的两位客人吃一样数量的寿司,
虽然只是外行人看不出来的尺寸变化,但我一定会那样做。只要每个都稍微做小一点,最后就只会有一到两个寿司的误差。这样一来,“今天我跟老公吃得一样多呢。”
女客人也会特别高兴。
最新评论